反思
是寻找和建构自我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人,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或许不是自己想要的,但至少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知道应该做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省心理咨询师学会秘书长石鹏说,他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学校教书。
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面对的是一个开放、自由,同时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的转型期社会,自我意识强烈,追求自由,重视个人感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80后、90后一直在努力做自己。他们的躁动、迷茫也正来源于此。
“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说,人所追求事业和感情等一切,其终究目标都是在完成一个寻找、确立和建构自我的过程。”石鹏说,这种寻找他也未能避免,“我在30多岁的时候,也辞掉了学校的工作。”
在这个问题上,杨欧要比大部分同龄人想得清楚,他曾在一篇博客中写道:“关于未来其实我也有想法,只是一直害怕,梦想太遥远路途太艰险。越长大,越不晓得,我到底想做一个怎样的人。我不追求高尚,可是我想这一生至少要追求一样东西:意义。存在过,总要闪过光辉。”
在文章最后,杨欧给自己列了一个“五年计划”:每周能看完一本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论清闲苦累。希望五年后,可以开始创业。希望能走很多地方,见很多人。希望有能力,能够帮助社会一点……“总之,三十岁以前折腾人生,三十岁以后折腾事业。”
提醒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裸辞
在职业顾问看来,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裸辞”。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蔡艳丽认为,有一部分人知道以后想做什么,方向在哪里,也有信心和能力去为理想奋斗,这样的人选择“裸辞”是可取的。
有部分职场新人出于逃避工作中的压力和问题而辞职,这是不可取的。辞职后在两三个月内找不到新工作,会变得焦躁,越是焦躁越不利于找工作,各方面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对用人单位来说,最好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和想法调整管理方式,“让年轻人有更大的空间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发挥他们的热情。”以前的企业,用精神上的、价值观的东西来留住员工,现在的年轻人更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和挑战性的工作,以此实现自我价值。
调查数据(近2万人接受调查)
77.89% 已跳槽或有跳槽意愿 主因:待遇低、企业没有发展前途
33.33% 跳槽达到心理预期
15.59% 跳槽后悔
(记者 张萌)
(来源:长沙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