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面人》:戏剧里的雨果之魂--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笑面人》:戏剧里的雨果之魂

2012年11月18日02:25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笑面人》剧照:格温普兰(赵煊饰)与黛娥(蒋林珊饰)

  雨果的《笑面人》非常适合改编成戏剧。自言自语的内心独白、气势磅礴的讲演、莎士比亚式的人物关系,离奇的人生经历等,这些都是构成戏剧张力的核心元素。国家话剧院出品的《笑面人》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保留了原著中的故事线,还将小说中不适合舞台表现的情节通通拿掉,加快了叙述节奏。所以两个多小时下来,让人并没有困顿之感。

  《笑面人》的舞美设计是精致的。舞台上,手绘的巨大油画幕布当空垂立,在灯光的照射下婆娑迷离,让人想起莫奈描绘伦敦的名画《日出印象》,后来才得知这是雨果的原画放大。舞台两侧是两座塔楼,左边是乌赫熊的居所,也就是小说中的“绿箱子”。右边是安妮女王与约瑟安娜的宫殿。这种一目了然的设计将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英国等级森严的社会状况完美地表现出来。对了,右边塔楼最底层还有一扇类似狗洞的小门,是供巴基尔费德罗爬进爬出的地方,不得不赞叹舞美的设计,这不就是小说中那句“有些道路,你不把肚皮贴着地是爬不过去的”之生动体现么?

  该剧由中法两国导演联合执导。不知是否为了照顾中国观众,剧中加入了一些明显的中国元素。比如一直贯穿戏剧始终的黑白精灵,就像中国神话中的“黑白无常”。他们时而作为叙述者,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时而在主角身边喋喋不休地争辩,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说书人式的角色非常符合国人的接受习惯,这样一来,整个话剧在理解上就更容易了。此外,剧中乌赫熊带着格温普兰当街卖艺的那场戏,直接改编自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白蛇传说》,带有一种戏谑荒诞的感觉,这种中西结合产生一种奇异的化学反应,无疑是剧中最有喜剧效果的场景。

  整个戏看下来,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剧中保留了雨果原著中的精神内核——对共和思想的追求,对底层的观照,对贵族阶层的控诉。剧中最震撼的莫过于格温普兰在上议院对着一群垂垂老矣自私自利的贵族,发出的严厉质问。小说中的这一大段控诉几乎就是雨果晚期思想的精华。在话剧中,编导们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话语加以引用:“建筑物的结构不好,自然一切都是歪歪斜斜的”;“下面的死了,上面的也活不成。”这些振聋发聩的告诫,穿过100多年的历史,依然显得掷地有声。

  所有的悲剧都是将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贵族们听完格温普兰的斥责,片刻沉默之后竟然是肆无忌惮的嘲笑,上层建筑就像坚冰一块,格温普兰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个外表丑陋的怪物,一个街头哗众取宠的艺人而已。像剧中两个精灵反复说的台词——“命运不会打开这扇门,不关上另外一扇门的”,此时,命运向他关闭了第一道门。在目睹黛娥含恨离世之后,第二道门也关闭,他终于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可以说,话剧版的《笑面人》将小说中最适合改编成戏剧的情节充分放大,演员激情而有层次的表演、直指人心的台词,成为这部戏最光辉夺目的地方,也是雨果精神大放异彩的时刻。但是,在文字转化为戏剧场面的时候,终究有些东西是会失色的。首先是人物的内心独白大大减少,格温普兰因为外表丑陋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基本没有了,人物的复杂度减弱了。还比如小说中描写底层人民的苦难、黛娥如光环般耀眼的美丽、乌赫熊制造出宾客满座的高超口技也都没法体现,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话剧的结尾,悲伤绝望的格温普兰抱着黛娥的尸体,大声地质问:谁该对她的死亡负责?让我想起今年看孟京辉戏剧《枪、谎言和玫瑰》,剧中主人公波谢卡尼科夫在被逼自杀前,对着台下的观众也发出了同样的质问。

  到底谁该负责呢?格温普兰孤独地飘荡在蓝色的海底,阳光在他的头顶若隐若现,深沉悲悯的音乐响起,慢慢地渗进人们的心里。王雨晨摄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