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参考杂志社 中国圆明园学会 编著
清朝盛世的掌上明珠
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一个如此震撼人心的名字,这样一座几乎平地而起的庞大皇家园林,有着数不清的亭台楼阁,看不遍的奇花异卉,览不尽的湖光山色。可是,1860年10月18日这一天,它在英法士兵的火把下,瞬间化为齑粉。在这熊熊烈焰之中,庞大的清王朝也像一个伤痕累累的巨人,缓缓地倾颓。
圆明园的兴建伴随着清王朝的康雍乾盛世,在它漫长而繁复的营建过程中,寄托的不仅是几代中国皇帝的君王志向,也熏染着整个中华民族隽永雅致的审美情趣。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实际上是清代北京西郊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同治年间改称万春园)等几处皇家园林的合称,非一人一时建成。
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平定三藩之乱后,国家政局逐渐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国库的充盈有条件让统治者在生活上得到更高的享受。北京紫禁城中的皇宫,虽然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但缺乏天然之美,皇上感到居住不舒服。于是,大规模的营建苑囿别墅开始了,康熙帝成为营造皇家园林的第一人。
康熙初年,他曾在玉泉山麓明代的严华寺旧址上修建行宫,初名澄心园,后改称静明园。从此以后,康熙便经常驻跸西山,游玩休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10月,他首次巡幸江南,对那里的青山秀水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北京后,便让擅画山水的青浦人叶陶设计,在北京西郊明朝武清侯李伟的故园清华园旧址之上,建成了第一座大型皇家园林——畅春园,作为他的离宫。
畅春园的建筑及园林景色都很朴素,康熙帝自己曾说:“茅屋涂茨,略无修饰。 ”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又在静明园以西的香山东麓建成了静宜园,这样畅春园与静明园、静宜园形成了鼎足并峙之势。西郊诸园,静悄悄地走上了不断营建的道路,也迎来了盛世下的辉煌。
畅春园建成约在康熙二十六年,时年皇四子胤?10岁冲龄,已逐渐显露出政治才干,能善体父意,在康熙心目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命他屡次主持大祭。尽管此后胤?无法避免“夺嫡”的政治漩涡,但此时他能得到父亲垂青也是事实。
大约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以后,康熙帝在畅春园附近赐给胤?一块建园基地,让他建造自己的花园。雍正在园子的设计建造上花费了大量心血,两年后,花园的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由康熙帝御题“圆明园”的匾额,自此圆明园有了它正式的名字。
圆明园的含义,以雍正自己的说法:“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这就是说,当皇帝要明智洞察,谨守儒家的中庸之道。
胤?即位后,于雍正二年(1724年)正月,将圆明园改为离宫型的皇家园林,大力扩建。在此之前,雍正帝还专门找来懂得风水理论的山东德平县知县张钟子和潼关卫廪膳生员张尚忠二人,按照离宫的要求,为圆明园勘探风水,以便制定设计规划。
经过二张反复观察、测量,给雍正帝写了一份勘测结果上奏材料。他们称,按九宫八卦和天干地支的理论解释,圆明园与中国的山形水系大体相当,九州四海全涵摄其中。这正符合雍正扩建圆明园的思想,就是要把它建成整个中国的缩影。
除了总体的蓝图,对于园内建筑的布置也体现了皇家造园的“中极”思想,“正殿(指正大光明殿)居中央,以建皇极八方拱向。正北立自鸣钟楼,楼高三丈,以应一白水星。正南九紫建立宫门,取向明出治之意。 ”最后张钟子和张尚忠论证,圆明园“上合天星,下包地轴,清宁位育,永巩皇图”。他们何曾想到,一百多年后,偌大的圆明园就被英军焚毁,变作一片废墟。所谓“永巩皇图”,也就成了一场千秋大梦。
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内务府跑了好多地方,最终认为热河围场一带的大木够标准,但围场属皇家禁区,不敢擅自开采,上报雍正。这年正月,雍正帝奏准由内务府派员前往热河围场一带采伐林木。自此之后,凡大内、西苑及三山五园营建所用木料,大部分来自围场。雍正三年(1725年)7月,内务府再委派商人于长生采办圆明园所需石料。雍正帝有朱批云:“于长生备石之事稍有耽搁,即将其议罪。 ”可以看出他建园的急迫心情。
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在雍正朝,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完成。
乾隆还在当皇子的时候,雍正赐其居于圆明园的长春仙馆,曾在万方安和以北的桃花坞读书,这让乾隆帝一生都抹不去圆明园情结,也成为清代诸帝中在圆明园修建工程上最费苦心和最下本钱的一位。
乾隆帝成年后,愈加地好风雅、喜燕游,读书广博的他同时对园林鉴赏也有着一定的研究,他在位60年间,不惜耗费国帑,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动用无数民力,对原有的这座皇家园林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建,到乾隆九年(1744年),“四十景”全部建成。除此以外,这半个多世纪,圆明园每天都在施工,原有的宫殿稍显陈旧,乾隆即命油饰一新,他还在园内福海的东、西、北面全面兴工,增建和改建了许多新景区。
这些景观的主要设计者就是后世称作“样式雷”的雷氏家族,自康熙中期雷家第一代进京后,这个家族就居住在圆明园旁边的海淀村,长期掌管圆明园的“楠木作”与“样式房”。另外,乾隆的宫廷里还有“如意馆”的画师可备园林设计的咨询,但要说圆明园的“总设计师”,非乾隆帝本人莫属。这位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的君王,自谓“园林之乐,不能忘怀”,对于园林艺术颇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凡重要的园林建设,他都亲自过问;对于某些规划设计,甚至直接参与。
(一)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