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子镇:黄河冲不走的文化古城--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台子镇:黄河冲不走的文化古城

2012年11月20日05:14    来源: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齐东县老县城西门

梯子坝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孙玚

  本报通讯员 王跃

  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中,都有以地名命名城市道路的作法,北京路、延安路、香港路、台北路比比皆是。在青岛、邹平、高青等地,均有一条齐东路,这“齐东”的所指,正是已沉睡在黄河滚滚洪流中一个多世纪的齐东古城。

  11月13日,记者来到齐东古城的所在地邹平县台子镇,古城虽已消失不在,却为这里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繁盛“小济南” 一夕没洪流

  金太宗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齐东镇初设,因位于古齐州(今济南)以东而得名,受辖于邹平县。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改立齐东县,隶济南路。

  齐东古城北邻大清河,连武定府直通京津地区,南接章丘,东南到青州府,西南到济南府直至中原地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是重要的水陆运输码头,南商北客汇集于此,财兴物繁。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曾有五位皇室成员先后被封为“齐东王”,齐东县域也曾一度被划为“飞地”,被称为“齐东国”。齐东县当时的繁盛可见一斑。

  齐东古城旧址东西约2公里,南北约1.5公里,城内公署修缮完备,坛庙众多,牌坊、节表多达22处。城内外有奎楼耸秀、赵岩秋涨、魏城阴雨、东皋晓月等十大景观,可谓当时的旅游胜地。

  台子镇74岁的退休文化干部刘长顺老人,向记者讲起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有一年,朝廷把齐州一年的军饷一次拨付到位,在济南却无法承兑银票和所需的零钱。这时,有人提议到齐东县试一试,没想到,这一难题却圆满地解决了。自此,齐东县“小济南”的美誉便传扬开来。

  齐东县因大清河这条“黄金水道”而兴盛一时,却也因大水而遭遇劫难。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泛滥,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决口,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由于黄河水量巨大、流速极快,巨大的冲击力使齐东县的河岸坍塌严重,直接威胁着齐东古城的安全。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清政府在县城以西9公里处修筑了一条近2000米的南北大坝——梯子坝,以防止黄河河道南移,确保齐东古城的安全。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再次泛滥的黄河冲毁梯子坝300余米,河道南移,拥有600多年历史的齐东古城被淹没,仅存东南一隅。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迁城于九户镇。此后,齐东古城多历迁移。1950年,迁往魏桥镇麻姑堂村,隶属于惠民专区。1952年城址迁往魏桥镇驻地。1956年城址又迁往田镇,取代高青县。1958年9月,齐东县部分划归邹平县,部分划归博兴县,高青县恢复,齐东县彻底退出了历史版图。

  如今,这座承载兴衰往事的古城已面目全非,但有关齐东古城的记忆还是被人们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下来。台子镇教委干部王生华,热衷于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他说,解放初期,曾有当地村民从黄河河底的泥沙中挖出过铁狮子、砖石和圆木,这些都是齐东古城的遗迹。直到现在,台子镇教场村、官道村、城关村等许多村庄都因古城而得名,做生意的居民也喜欢以“齐东”为名,齐东五金、齐东超市、齐东某路等,表达着人们对齐东古城的怀念。

  黄河筑险工 梯子第一坝

  与齐东古城的沉寂不同,曾被黄河水冲毁的梯子坝,至今仍是制约黄河的重要水利工程,是黄河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大坝,有“黄河险工第一坝”的美誉。

  由台子镇沿河堤向西走约10公里,我们终于登上了这座现长1600米、宽20余米、高30余米的梯子坝。初冬时节,黄河的水流平缓了许多,大坝旁的白杨林仅剩下梢顶的几片黄叶,让这寒风中的大坝显得更为清冷。大坝上立有两块墨青色石碑,记载着梯子坝的历史。

  王生华说,黄河自古便是一条多泥沙且决溢改道频繁的河流,从“禹王故道”到现在的河道,4000多年间,有文字记载的较大改道迁徙达26次之多。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夺大清河道至利津县注入渤海,则是黄河6次大规模改道之一。

  要防洪灾,河堤的坚固与否非常关键。刘长顺老人讲述了一个关于河堤修筑的传说。咸丰年间,齐东县人李尚书在京为官,人称“李天官”,他看到齐东百姓因黄河泛滥民不聊生,就根据家乡的地理位置设计出了河堤修建的图纸,并向皇帝申请修河筑堤,却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李天官回到家后闷闷不乐,独自在花园散步时,看到许多蚂蚁沿着树干流下的甜汁排成了一个“人”字,于是计上心头。不久,皇帝在御花园宴请群臣,他提前来到御花园,用毛笔蘸上蜂蜜在地下写下五个大字“准奏筑河堤”。待到皇帝来到御花园看到此景时,心生好奇,不由念出了地上的字。李天官立刻跪地叩头说:“谢圣上隆恩。”君无戏言,皇帝也只好准奏。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清政府自然深知黄河决口的危害。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清政府决定修筑这条南垂直于黄河大堤,北直插黄河河心的南北大坝,使黄河水往北移,不要冲击南岸,以保齐东古城的安全。大坝犹如一条巨龙,由大堤延伸至河道,极像架于黄河之上的梯子,于是得名“梯子坝”。

  为了确保建坝工程顺利实施,清政府派李鸿章亲赴现场督工,不断用石块、柳束加固大坝。积贫积弱的晚清政府,不惜财力和民力,启动这一巨大工程,可见齐东古城在当时的重要性。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要在奔涌不息的黄河之中修建如此宏大的大坝谈何容易。而先辈们全凭手推、肩扛就完成了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程,着实令人赞叹。

  1946年,在渤海行署及齐东县政府领导下,“万人上堤”、“反蒋治黄”运动开展,大堤和大坝加高了一米。2007年,梯子坝又铺上了柏油,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随着黄河中上游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梯子坝的功能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这里已被邹平县划入名胜景观旅游地区,每年接纳游客数万人次。

  台子平地起 祸水造福音

  齐东古城被黄河淹没后,这里为何又更名为“台子”呢?王生华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齐东古城遭遇没顶之灾后,衙署、庙宇移建九户镇,而居民商贾却难舍故地,多未迁移。后来,水势围困日益严重,行商与耕种都更为艰难,百姓四方离散。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夏,在知县宫耀月的劝说下,商贾王念林联合20余户集资买下了绳刘村东的14亩地,一半作为土场,一半筑作土台,并在土台上修建居所、店面、街道,设立集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做生意的人不断东延,一条架在长约1500米、宽约100米、高约20米人造土台上的商业街形成。于是这长方体形状的高台被人们称作“台子”,也被称为“台子街”。后来,以台子街为主体设立长福镇,后改为智字区、台子区、台子公社、台子乡,1995年改为台子镇。

  王生华说,1976年,建在黄河大堤以北方台上的村庄迁到了黄河以南,现在已很少能看到方台上的房屋了。难得的是,他知道尚存的几座“台子屋”。

  越过大堤,向北穿过一片悠长的林地,几座零落的民房跃然眼前。有的房子还保留着传统的木窗棂,残垣破瓦,久已无人居住。有的屋前饲养着鸡犬羊兔,晾晒着粮食,与普通农家并无差别。只是这些屋子都建于土台之上,高的有三四米。

  在这里,我们碰到了一位杨大娘,她说这里过去是北董村,早已迁到黄河南岸去了,她和老伴也是因为承包了林地,不愿每天奔走,才在这里临时居住。由于村民都已迁出,这里没有通电,他们晚上就靠手电、蜡烛照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日子过得悠闲。

  返程的路上颠簸依旧,临近黄河时,王生华在车内远远地指出齐东古城的方位,唯见粼粼水波。齐东古城河底长眠,建于方台上的村落也已变成了生态园区。如今,勤劳的台子人在这片沃土上默默耕耘,安居乐业。对于黄河,台子人不再畏惧,更多的是深深的眷恋。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