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

2012年11月21日07:24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邻里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伦关系 与邻如何相处事关道德高尚与否

  唐代大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知己”和“比邻”来类比,反映出古时邻里关系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乡村中国的传统社会决定了邻里关系是传统中国的一种重要人伦关系,是仅次于血缘宗族关系的重要地缘关系。“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宅,万金买邻”;“邻里好,赛金宝”,“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这些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俗语和故事,生动形象地描绘着邻居在古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古人文明之道

  21

  本版文字/方志辉(除署名外)

  相扶相恤:

  “人到难处邻里亲”

  俗语云:“远亲不如近邻”,《论语集注》也称,“邻,犹亲也”。生活在一地,就有了共同守望的利害关系;“邻,近也”(《小尔雅》),当遇到危急、困难时,邻里就在身边,能及时地提供帮助。

  《诗经·谷风》中有“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的诗句,描述了邻里遭遇凶祸时人们尽力救助的动人情景。

  晋朝著名诗人陶渊明写过一首《移居》诗,诗中记述了他与邻居的友好关系,“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邻居们时常来往,大家直率地争论过去的事情;有了好文章一同欣赏,有了疑难不解的问题互相帮助分析。

  邻里守望,讲的其实是邻里的社会支持功能。邻里之间有无相恤,疾病相扶,患难相救,和睦相处,生活在其中自然其乐融融,也能加深居民对居住的环境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正因为邻里关系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古人在生活中总结出“千金买屋,万金买邻”、“人到难处邻里亲”之类的生动民谚。

  士人也非常注重邻里关系。如唐朝的于鹄有一首诗《题邻居》:“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说的是自己和邻居一起读书的安详生活。

  相容相让:六尺之巷成美谈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清代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写给家人信中的一首打油诗。

  据《桐城县志》记载,当时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甘示弱。张家人于是飞书京城,让张英给当地的地方官吏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便是这首打油诗。张家人见到这首诗后,主动在原地界上退让了三尺土地,下垒建墙,以示不再相争。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

  这个邻里让德的典型故事一直被歌颂至今,其中也蕴含着中华文明中邻里相处的道德价值观:邻里关系要以和为贵,以让为德。亲人善邻,乡邻和睦,是邻里关系的核心价值目标,相容相让、为对方考虑是基本的道德。

  传诵至今的还有杨翥卖驴的故事。明朝礼部尚书杨翥居住在京城,平日骑驴上朝或外出。他对驴子很喜欢,每天上朝回家,亲自为驴子喂料并经常照看。杨翥的邻居是一位老头,快六十岁的时候生了个儿子,但这个孩子一听到杨翥的驴子叫就哭个不停。杨翥听到这一消息后就把自己的驴子卖了,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实际上,自唐宋以后,古人已经把邻里关系的处理当作一种道德规范,邻里关系处得如何,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是否高尚的极为重要的标准。

  “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

  在处理邻里关系的伦理中,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道德的调节作用。

  邻里关系实际是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单元,邻里关系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的安定程度,体现着社会的文明水平。和睦的邻里关系能使邻里彼此之间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邻里关系在社会和谐、道德调节方面的作用。早在儒家经典《春秋左传·隐公六年》中就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把善邻看作是国家之宝,这从政治治理的角度把善邻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

  政治治理要达到一个良序和谐社会,自然离不开百姓居住生活共同体的和睦相处。《春秋左传·僖公十三年》:“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把恤邻即守望相助看作是人间正道,而行道之人必有厚福,这种认识也是有相当高度的。

  在处理邻里关系的伦理中,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道德的调节作用。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第四十九》:“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这就是说只要人们按照道德去行事,必然会善处邻里,也能得邻睦邻。这种意思,孔子在《论语》中表达得更加明确,《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这是说,只要有德,便自然会得邻善邻。

  《孟子·滕文公上》有言:“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和睦。”在孟子看来,邻里乡亲如果能做到出入友善相待,守望相助,疾病相扶,这样百姓之间就会和睦。孟子这种论述不仅谈到了善邻的价值目标,而且指出了邻里关系最重要的道德义务要求,是我国传统文化邻里关系的经典论述。

  事实上,在今天社会道德滑坡的众多原因当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趋于冷漠是主要因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首推邻里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在许多地方,邻里却变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的陌生人。一个连邻里关系都没有或者一直处于冰冻状态的人,至少证明他在邻里关系中是冷漠的,有缺陷的。真正融入社会之后的任何一个角色,他不仍然是冷漠的吗?因此说,家庭内部道德是第一层,邻里道德是第二层,社会道德才是第三层,这些层面的道德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