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世界末日的谣言,丝毫动摇不了王海霞对文学执着虔诚;网络文学各种流派各领风骚一二年,王海霞却钻在传统纯文学的象牙塔里独自陶醉……从2010年《北京文学》第一期发表短篇小说《烟花》引起读者关注后,今年7月散文集《开花的石头》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出版。王海霞网上要地址,我回复,别邮寄了,停几天回老家你还是当面“签赠”。8月末的一天,回老家为女儿上大学送行,王海霞和老公(我的战友)如约光临寒舍,当手捧王海霞的新书,望着五个黑色行书字,落在白色素雅的封面上,似乎书法家刚收笔,一股墨香沁肺。
王海霞是我战友的夫人,是前两年吧!一次战友聚会,老战友说你弟妹在家写小说呢!你啥时候有空指导指导。嚯!因为近20年未见,还不知道老战友娶得一位才女。这年头,物欲横飞,都恨不得把银行超市搬进家里,只有书店门可罗雀;文学书籍在书店更是寂寞。身为北方女性,又为人师,秉承传统,相夫教子,家务教务之余笔耕不缀,没有一定定力的人如何坐得稳椅子?在家乡邯郸东部遇见一位文学爱好者,真有些像发现新大陆。当时和老战友打哈哈后,转眼两年过去了,我在网上晃来晃去,没有丝毫成绩。王海霞入道成仙,这再次证明文学是寂寞的事业。
邯郸女作家王海霞。
和作家王海霞第一次见面,倍感被文字侵染久了的人有一种气场,这气场中的人自然有一种雅质。不爱书的女人即使穿金戴银,名牌裹身,照样俗气,最多被奉承为时尚。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是至理名言。
趁一帮老战友酒中论英雄的间隙,和王海霞聊了一些关于文学关于生活关于社会的事情,记录下来,以飨读者:
刘占平:是什么机缘让你爱上文学的,从那一年开始你有了写小说写散文的念头?
王海霞:从小爱好写东西,1986年,上高中的时候,偶然在上海的《少年文艺》发表了一篇小说,后来还获了奖,被邀到上海参加杂志社组织的夏令营,但因为身体原因,未能成行,未能和那些著名编辑和作家们见面,很遗憾。后来又发表了两首诗和一篇小说,算是写作的开端吧!但这个只是一个开端,后来因为高中学习紧张,就暂时把这个理想熄灭了。十年如一梦。
刘占平:嗯!我爱上文学是因为1983年左右偶然读到一本《海鸥》杂志。你是那一年从事教师工作的,教师工作和文学写作撞车吗?你是如何处理爱好和工作角色的?
王海霞:我1994年参加工作,因为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所以工作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互相渗透,互相提升,从而使工作和写作都得到了修炼。个人爱好和工作主要是时间上的冲突,我只好白天工作,晚上熬夜写一点东西。我没有过过礼拜天,一个月只休息一到两天,假期也很短暂。每天的工作时间也很长,工作量大。早晨5点半起床去上班,晚上有辅导的话,十点才回到家。
刘占平:对于已婚传统女性,在家里妻子、母亲、儿媳多重角色;上班还有工作,学生、同事、领导。能挤出时间读书,能安心文学写作,并且打磨得自己的文字这么简练传神。这其中有没有难言之隐?
王海霞:有。太多了!
刘占平:能具体说说吗?举个印象深的例子。
王海霞:首先是我的工作性质决定,我的业余时间非常有限。结婚以后十年内,我几乎没写什么东西,家庭是一扇大磨,我需要像驴子一样围着它不停地转。工作之外,家庭自然占用了有限的时间,所以一直到2008年,我才略微得到解脱,重新开始了写作。小说《烟花》就是在一个晚上,我把家务,孩子的作业等事项处理完毕后,从晚上十一点左右开始写的,写到了天亮,完工了,然后睁着猩红的眼睛去上班。小说《星星索》也是这样的,初稿完成后,不太满意,后来也是在假期,在这样的晚上,从十一点坐到天亮完成的。
刘占平:就我个人而言,码字表面看似清苦,内心却时常随着文字的跳动倍感快乐和充实。刚才问了苦衷,请你再说一下文学给你带来的快乐,让网友一起分享。希望能听到你写作过程中的细节。
王海霞:写作本身,就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出来,本身就很快乐。吐出来之后,在我,倒不是有什么奢望,发不发,别人说不说好,都在其次。但是每次发表后,拿着稿费单给孩子们看,告诉他们付出就有回报,努力就有收获的道理的时候,倒是十分快乐的。
刘占平:刚才你提到《烟花》这篇小说,无疑这个发在北京文学上的短篇是你创作的一个小高峰。《烟花》中的女主角“晓婧”有真实原型吗?是不是写的你自己?
王海霞:不是真实原型,更不是我自己,但是不可避免的,某些感受,那些人们都会拥有的某些感受,我也有。平淡平凡的婚姻下,总有一些暗流,或涓细,或激荡,每个人的婚姻下,都会有这种不可言说的隐晦的心绪。我只是写出了大家都有的心绪。
刘占平:文学之外,你还有啥爱好?
王海霞:性情中人,自会喜欢性情之物。种花,养鸟,养鱼,养狗,种菜,种树,郊游,野餐……总是,喜欢自然。
刘占平:对当下社会你有啥看法?据说你还是曲周县政协委员,你有从政的愿望吗?
王海霞:我欣慰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可同时又忧心忡忡。一言难尽,现在的社会,大家都有目共睹。我是个远离政治的人,甚至游离于生活之外。我喜欢冷眼旁观。但冷眼,恰是因为我的心肠太热。当下文学远离政治,恰是因为文人弱势,而政治太强硬。这个传统的形成,有个人原因,更有社会原因。因为政治是残酷冷血的,而文人却善良多情
刘占平:你对寂寞的文学创作会坚持一生吗?
王海霞:我会的,永远会。
刘占平:你有没有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的愿望?
王海霞:目前还没有。网络文学让我感觉浩瀚无边眼花缭乱,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我觉得把我精雕细刻的东西放在那个浩瀚的大海里,有点摸不着边。当然,这也因为我的水平不够高。
王海霞:我想,我们这个社会,从外在的制度,到人的内心,需要一次彻底的整顿。而写作者,对此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文人去坚守人类的良心。正是有这样坚守良心的人存在,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神世界才不会成为荒漠。
王海霞:哪怕只有一个人坚守,也能保留这个火种。如果这样的火种熄灭,无疑,丰富的物质生活将会只剩一片黑暗。我愿意做这样寂寞的坚守。
是的,王海霞坚守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文学的王国里有她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可以自己主宰,正因为其坚守,虔诚地坚守着,石头开了花。这也正是她的散文集《开花的石头》寓意所在吧!
人物档案:王海霞,女,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人,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曲周县第八届政协委员。近两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作品三十多万字。有多篇散文散见于全国多家报刊,多篇小说散见于《北京文学》、《少年文艺》、《北方作家》、《邯郸文学》等刊物。曾获2010年《少年文艺》“千灯杯”全国师生读写大赛小说组三等奖。代表作短篇小说《烟花》发表于《北京文学》2010年第1期。散文集《开花的石头》于2012年7月出版。(作者:刘占平)
关键词:王海霞,访谈,邯郸
(来源:长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