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暴雪博弈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暴雪救灾实录--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与暴雪博弈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暴雪救灾实录

2012年11月24日10:01    来源:长城网    手机看新闻

  长城网张家口11月24日电(李宏 通讯员杨便伟)这是一场生死博弈,是面对自然灾害奋力抗争的战役。在这场战役里,有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默默的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保护野生动物、造福子孙后代的壮美诗篇。

  降雪状况

  11月3日,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的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突降暴雪,暴雪整整持续了两天两夜,平均降雪厚度达到70多厘米,最深处达到130厘米。

  11月4日8时许,蔚县县城积雪已达40厘米左右。此时雪尚未停,管理局李盼威局长已经意识到,如此降雪,将会给小五台区内的野生动植物及一线职工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虽为周末,李局长立即召集相关人员,通过电话等方式了解各林区管护站的降雪情况及职工的生产生活是否面临雪灾威胁。

  保护区总面积21833 hm2,周边绵延295公里,下辖3个管理区1个林场及23个管护站。分布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褐马鸡、金钱豹及原始森林遗存臭冷衫,对京津地区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整个情况了解下来,李局长已经隐约意识到,这场降雪,将会给保护区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给区内野生动植物带来严重威胁。

  救助开始

  11月4日下午一点多,暴雪仍在继续,在管理局郑斌副局长带领下,资源科、防火办人员组成先遣救护队,他们简单的准备了一些防护设备和救助物资,便急匆匆的赶赴山涧口管理区——濒危鸟类褐马鸡的栖息地。

  同时,保护区关于暴雪灾情的第一份紧急报告上报省林业厅。

  11月4日傍晚6时许,救助小组被迫原路返回。据他们介绍,冒雪行进过程中,路上车辆极少,因为积雪阻隔,每隔一段距离,他们就得下车用铁锹铲雪,把车辆从厚厚的积雪中“挽救”出来,否则车辆打滑根本无法前行。平时只需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他们足足行驶了两个多小时。在下国道即将进入涿鹿县古佛堡村时,因村中小路雪层太厚,车辆实在无法继续前行,只能原路返回。在原本应该待在家中好好享受周末闲暇时光的下午,救助小组在雪地里驱车踽踽独行了5个多小时。返回管理局后,虽有点沮丧,但他们惦念更多的是雪中的褐马鸡,目前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救助第一阶段 向重点区域挺近

  11月5日上午,雪刚停,保护区管理局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两天两夜的暴雪,使保护区面临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李盼威局长对灾情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决定迅速组织人力、物力投入到当前的抗雪灾救助工作之中。管理局临时成立三个小组,分赴山涧口地区、金河口辉川地区以及王喜洞林场,同时,由郑建旭副书记带领防火办人员负责局机关值班、通讯工具的配备以及灾情最新信息的收集汇总工作。

  11月5日下午3:02分,由郑斌副局长任组长,陈桂萍、李瑞平、左万星、王伟连、孙峰等为成员的保护区第一批救助小组成功抵达山涧口管理区,这是暴雪灾害以来得以首次深入管护地区的救助人员。

  11月6日,李盼威局长亲临一线,慰问基层管护人员,并带领保护区干部职工用铁锹铲雪,隔一定距离放置投食点。在通往国家一级保护珍禽褐马鸡栖息地的路上,大家共同看到了从落叶松树上飞过的一只个头很大的野生褐马鸡,濒危鸟类首次现身,所有人都异常兴奋,他们再一次感觉到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及每个人肩负的守护责任。

  11月8日下午3时左右,第二救助小组在公安分局毕学云局长的带领下,终于抵达此次暴雪灾害受灾最为严重地区——辉川管护站。自11月3日以来,辉川地区积雪深度超过一米以上,道路、通讯在暴雪袭击后完全中断。救助小组在机械铲雪开道的过程之中,由于原有乡间道路完全被积雪覆盖,加之雪后持续的大雾天气,根本难以辨清前方哪里是一到两米深的沟壑,哪里是道路。他们只能边探索寻找道路边铲雪。辉川管护站地处偏僻,部分道路为河道,行进过程中,车辆几次在冰雪上行驶。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两天多的抢修。到达之后,每个救助小组成员脸上都露出了孩子般的微笑,两天来真真正正的“如履薄冰”的危险与持续劳作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他们已开始详细计划投入到下一步的救助行动中去。

  11月9日下午,郑斌副局长带领的野生动物第一救助小组已人工铲雪到达保护区核心区海拔1800米处。突然,他们眼前一亮,发现小溪旁边有四只正在觅食的褐马鸡,在他们看到褐马鸡的同时,褐马鸡也被惊起,沿小溪向下飞去。褐马鸡瞬间的飞翔,在救助人员眼中,却也是他们看到的最美的滑翔了,救助成果再一次得到印证,救助小组信息倍增。接下来,他们又在雪地上陆续发现了狍子、野鸡的尸体,看到动物的尸体,每个人心痛之余,更加卖力的投入到救助行动中去。

  省林业厅王海洋厅长对保护区灾情高度重视,先后四次做出重要批示:“根据保护区的任务,分析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战胜雪灾造成的困难问题。必要时可调配全厅资源给予支持。”并指出,小五台管理局面对罕见的雪灾反映是及时的,措施是得力的,效果是好的,应给予表扬。在救灾的同时,需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国家局有关部门,争取帮助与支持。王厅长委托雷永怀副厅长、武明录处长到保护区指导救灾,亲切慰问了奋战在一线的干部职工。

  救助第二阶段救助行动全面铺开

  11月11日下午六时,第二次降雪袭击小五台山,降雪厚度又达40多厘米,屋漏偏逢连阴雨,第二次的降雪无疑使野生动物救助行动雪上加霜,之前所有开通的道路被积雪再一次覆盖。

  李盼威局长忧心重重:“雪灾接二连三,我们自己倒是能克服过去。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野生动物,我们发现好多动物都到树上去了,由于资金和财力有限,且保护区林地山高谷深、路途较远、积雪太厚,我们的救助范围只占全保护区范围的10%,投放的食物对于这么大面积的保护区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我们真的急切的希望社会各届也对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11月11日上午,管理局第二次召开野生动物救助专题会议,会议决定,野生动物救助行动由个别地点转为全面铺开。

  11月12日,保护区接到国家林业局印红副局长“保护区要科学救灾”的重要批示,保护区组织了十个小组分赴不同区域。一是做好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工作。由局机关宣教科设计制作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年历,在保护区附近村镇广泛发放,告知附近村民严禁捕食下山觅食的野生动物,动员社区村民积极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和救助工作中来;二是针对区内具体情况,实时展开救助行动。由资源科野生动物研究专家负责编写《救助手册》发放给每一个救助小组成员,《手册》里标明了主要救助对象、救助方法、以及一些注意事项,要求救助行动开展过程中按照《手册》要求,严禁惊扰、追逐野生动物;三是小五台山森林公安分局及时开展打击非法狩猎行动,将宣传与法治相结合,共同营造保护氛围,起到威慑作用。四是在保护的同时,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工作。管理局野生动物研究人员王伟连在区内布设了9台红外监测相机,在对野生动物干扰最小的程度下,研究野生动物的行为模式,掌握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同时,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提供影像资料。

  11月13日,保护区彭进友书记赶赴杨家坪管理区,指导杨家坪地区野生动物救助行动的开展。

  第二阶段的救助行动,效果显著。救助小组成员在金河沟、上寺、赤崖堡、山涧口等地区均发现了野生动物的痕迹。据野生动物研究人员王伟连鉴定,目前发现的是狐狸、狍子、黄鼬、雉鸡、麻雀等动物的足迹以及斑羚的足迹和粪便。并且进一步发现,这些脚印一般通向沙棘、刺梨等没有被雪覆盖的灌木区;褐马鸡等野生动物有从高海拔向低海拔移动的痕迹,且随着时间的增长,野生动物足迹明显增多。

  在这一阶段救助行动中,救助小组成员住在管护站,携带干粮徒步铲雪进入林区,在没膝盖深的积雪里,一干就是一天。中午,他们饿了用随身携带的柴炉烧开雪水泡点方便面,渴了随便抓起旁边的积雪吃,雪水透心凉的丝丝渗入,驱逐着疲劳,也时刻提醒着他们,要加快速度,自己速度快一分,就可以多挽救一些野生动物,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与灾难的博弈。

  山间晚上风大,常常是第一天刚铲出来的人行巡护小道,第二天又被吹过的积雪覆盖。无奈之下,救助小组成员开始尝试人工用脚蹚雪行进,把积雪狠狠的踩在脚下,踩实、踩透,愣是踩出了一条条风吹过的积雪淹没不了的小道。“路在脚下,只要我们用心走了,总会走出来,总会走到我们要救助的地方的”,李局长如是说。

  11月15日晚,宣教科李吉利科长带领的前往南台道救助小组迟迟未能取上联系。直到晚上10点多,才终于打通电话得知,他们深入林区开展行动,由于救助心切,回来稍微晚了一点,逢上大风天气,路上积雪被风吹过来,又足有一米深,他们的越野车几次前行都被阻挡。他们被困在了山中,没有手机信号,无法前行,只能徒步向管护站行进,凌冽的寒风夹着雪花打在脸上,像刀子似的,就这样,他们翻了两个多小时的雪山,在零下几度的深山之中,走的浑身大汗淋漓,才回到管护站。年轻的队员打趣的说到“哈哈,我们终于活着回来了”。

  这只是一次救助行动遇难的缩影,十几天的救助,数不清的摔倒摔伤。斜阳的余辉、白雪、扛着铁锹蹒跚的身影,这便是劳碌了一天返回的救助小组成员。这个队伍中,有管理局局长马不停蹄的在局机关与一线往返指挥救灾的身影,有公安分局毕学云局长带着伤痛始终在最前方的坚持,也有默默的在雪山上坚守的护林员;有稚气未脱的年轻的扑火队员时刻跑在最前面,也有将近60岁的护林员,上不了山便做后勤工作。所有的这些人,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全力以赴救助区内野生动物,一定要打赢这场与自然灾难搏击的攻坚战!

  11月18日,保护区最后一个管护站——西高庄管护站的道路打通,于海东场长带领小组第一时间慰问了林区护林员,查看了受灾状况,便立即部署展开救助行动。通往西高庄林区的路上,沿途路旁的积雪漫过车辆。据林区工作人员介绍,由于雪太厚,50铲车都无法行进,他们只能雇人利用钩机铲雪,才得以打通道路。记者实在无法想象,他们是怎样一步步在厚达两三米深的积雪中铲雪达5公里长。

  截止目前,保护区共出动人员1109人次、动用铲车机械149台次,投放救助食物达3268公斤。用50型铲车铲雪达279公里,人工铁锹铲雪达65公里,投放投食点达260处,开辟了30多条生命通道,救助了褐马鸡、斑羚、雉鸡、斑翅山鹑等野生动物。保护区管护站已全部恢复供电和恢复通行,野生动物救助工作正在顺利开展且救助范围在进一步扩大之中。

  救助第三阶段 坚定信念,绝不抛弃、不放弃

  11月19日,管理局召开第三阶段救助工作总结会,总结探讨了救助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好方式方法,新采购的铲雪机也开始实施铲雪。截止现在,第三阶段的救助正在进行。

  据北京师范大学野生动物研究专家张正旺教授说,褐马鸡等野生动物越往后取食越困难,人工投食很有必要。

  保护区野生动物科研人员在救助过程中也发现,动物向下移动痕迹明显,一些肉食动物的粪便中有未消化完全的刺梨果实,而且果实的刺清晰可见,却并未发现动物性的食物残渣,这表明暴雪过后动物觅食异常困难,特别是小型食肉动物的生存状况堪忧。

  19日下午,保护区救助人员杜雅军等在巡查时发现了一只在积雪中奄奄一息的小斑羚,救助人员第一反应是它可能生病了或者是受伤了。看到小动物一动不动,他们心疼的查看它的身体,并立即电话报告给救助中心。之后,救助小组成员几个人轮流抱着小斑羚,像抱着自家生病的孩子似的,小心翼翼的蹚了3公里多的雪路,将小斑羚抱下山,交给了在山下等待的王伟连等野生动物研究专家。据王伟连介绍,他们已经对小斑羚做了进一步的检查,发现小斑羚身体没有受伤,应该是由于积雪过厚,导致斑羚饥寒交迫受困在雪地里。救助中心把斑羚安置在临时网笼里,待其身体恢复后,将放归自然。

  李盼威局长表示,由于人力、物力、资源所限,虽然目前的救助困难重重,但我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将救助行动进行下去,对于任何一个小动物,我们都绝不抛弃,不放弃,会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在特大暴雪灾害之后,给区内动物一个尽可能温暖的家。

11月11日救助小组冒雪再次上山实施救援。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在山上就餐的一线工作者们。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喜鹊。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通往西高庄林区最深雪厚达2-3米。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我们的车陷进雪坑,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救助的小斑羚。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狍子的尸体。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工作人员们口渴了只能吃雪解渴。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通往辉川管护站的道路终于被打通。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机械推雪的场景。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公安分局毕学云局长测试雪的厚度。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晨光中携带干粮徒步上山的工作人员。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保护区管理局李盼威局长亲赴一线铲雪开道。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11月4日首批救助小组携带救援物资从管理局出发。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斑翅山鹑。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南台道铲雪。长城网通讯员杨便伟 摄

  关键词:蔚县,小五台山,暴雪,救灾,实录

(来源:长城网)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