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珏
【关键词】 仿纪录片 全景再现击毙本·拉登前后 11月6日美国大选前重磅上映
2004年,当时屈居迪士尼麾下的韦恩斯坦公司不顾大东家反对,发行了矛头直指美国政府的《华氏911》。该片导演迈克尔·摩尔通过真刀真枪的实景纪录,透析伊拉克战争和反恐真相。他甚至放言:不在乎票房,只希望把总统小布什拉下马。影片斩获当年戛纳大奖。
时光流转,2012年11月6日,美国选战正酣,又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在韦恩斯坦的推手中上映——这样的排片时间,这样敏感的题材,说没几分政治目的是不可能的。只不过这次的目的翻了个儿:拉住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声望,再次提醒民众,美国赢了!国家需要这样的决策者、这样的军人,这样的勇气和智慧。
影片全名是《海豹突击队6:突袭奥萨马·本·拉登》,在此简称《突袭本·拉登》。海豹六队,号称是美国海豹突击队精英中的精英,海豹中的豹王。执行击毙拉登任务的,正是这支神秘小分队。
影片像纪录片但并非纪录片,是由经典美剧《越狱》中的人马出演真实人物,是“伪纪录片”。全片多线、多时空叙事:一边是总统在金碧辉煌的晚宴上,用轻松的语调,典型的美国式幽默调侃众生;一边是气氛紧张的海豹六队,在回顾今生和枪弹上膛之间衣甲窸窣,枕戈待旦……
CIA高级间谍分析师薇薇安·霍林斯,成为拧起“白宫”和“海豹”的叙事者。她在暗调的光影里,回忆并讲述十年抓捕之艰辛。“它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单相思,你的脑海、生活永远都是拉登拉登,熟悉他的一切却没有他任何消息。”
CIA在巴基斯坦的探员传回线索,一所神秘院落里的白袍男子疑似拉登。但,百分之百的证据是没有的。是继续等待确保万无一失?还是防止夜长梦多立即行动?薇薇安咬牙判断,层层上报,向白宫申请授权,展开终极猎杀——其实直到最后一天、一刻,美国也并不清楚院子里住的白袍男人到底是不是拉登。
如此情形下,贸然将“海豹”用直升飞机扔进院子,显然是窒息级的风险:军人的生命,误杀的重大影响。“……最终,里面很可能住的只是位神秘迪拜王子”,时任美国中央情报局长的帕内塔明白这场豪赌的严重性,“小姐,因为你,奥巴马总统不得不赌上他的总统宝座,如果你失败了,大家就都不在这里了。”
后方秒秒肃杀,前方是死战前的寂静。影片大量运用时空的交叉和新闻图片的闪回,令气氛骤然回到2011年5月1日行动前的日日夜夜。海豹六队反复演练配合,不断训练射击,嚣厉的子弹声、清脆的弹壳声……在不断的倒数计时里,影片加速度不断向上冲,一种明知结局却仍能强烈感知的惊心动魄不动声色,仿佛一枪爆头之前,枪管不断向前爬行、向前延伸的森然和战栗——直到完成最后一击。
如果你是一个新闻爱好者,或者“希望在场的知道分子”,这部影片能在很大程度上拆解事件细节,来龙去脉,满足你的“求知欲”。影片也很好地保持了一种渐入深巷的节奏,低音频鼓声从细若游丝,到隆隆烈烈,如同被压抑但始终在深处震动的脉搏。从制作、叙事上讲,没有问题。
但综观全片,一种令人不舒服的美国式主旋律始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不断借奥巴马的嘴、美国大兵的嘴、CIA的嘴淡定又坚定地阐述。而视巴基斯坦主权为无物的单级强者思维模式也暴露无遗。可以说,在美国本土之外,影片并不会收获普世欢呼,这个电影给人的感觉将是五味杂陈。
胜者为王,奥巴马任内赶上了反恐战争的标志性高潮点,获得好莱坞的追捧青睐。而事实上,2004年的小布什和2011年的奥巴马执行的反恐战略,并无本质区别。但这次,好莱坞显然愿意锦上添花了。
另一部由《拆弹部队》和《黑鹰坠落》的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执导,大牌云集的《刺杀本·拉登》将于12月上映。毫无疑问,这个题材的肥肉还够好莱坞吃很久。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