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磨刀匠的艰难坚守--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一个城市磨刀匠的艰难坚守

2012年11月26日05:43    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要拍照,磨刀匠老王把车前的广告牌擦了又擦。本报记者 赵伟 摄

  本报记者 赵伟 实习生 李帅
入冬,又是一年农闲季。
不少农村磨刀匠却早已踏上进城的路,在刺骨的寒风里艰难坚守,在城市的角落里度寒冬。
22日下午一点,天阴沉沉的,空气中透出小雨的气息,记者在经二纬五某小区见到了操着外地口音的王振永,为了生计,他带着磨刀行头穿行在济南大街小巷,做着每笔5块钱的小生意,一路艰辛一路吆喝。
磨刀23年,济南跟家乡一样熟
“磨剪子嘞,戗菜刀……”沿着经二路,王振永推着那辆载着磨刀工具的自行车,边走边吆喝,到了纬五路,他径直拐进了旁边的发祥巷小区,起风了,他拉了拉敞开的外套。
“好像要下雨,今天下午还没开张呢。”老王有点着急。一条乌黑发亮的条凳,几块磨刀石和小铁锤、一个旧脸盆、一辆破旧自行车,这些简单工具,就是老王走街串巷不可缺少的“吃饭家什”。
王振永来自安徽淮北一个农村,村里很多人都有磨刀手艺。 “当时,跟村里师傅学了手艺,出来磨刀挣点钱,要不农村人能干啥。”王振永说,他一般在家里活不忙的时候才出来,每年10月下旬,他就背着简单行李和磨刀工具,坐五六个小时火车来到济南,王振永一年在外的时间得有大半年。
老王笑着说,他在济南磨刀已经23年了,几乎跑遍了济南的大街小巷,往南到过二环南路,往西到过段店,一块磨刀石用一两个月就要换新的,已经不知道换了多少块了。“对济南跟老家一样熟,说起一些地方,一些老济南人不一定知道,我就能说得出来。”
每天早上7点出门,天黑了再回到住处,天冷了,就加一件薄毛衣,干了几十年,脸脏了,手黑了,白头发也长出来了,旧自行车换了两三辆。王振永说:“只要不下雨,天天这样,习惯了,有时候一天能跑四五十公里,从废品站买的旧自行车不知换了多少次车胎了。”
走街串巷 被人误会成常事
在王振永的眼里,磨刀是个苦差事,最坏的时候赚的钱刚够吃饭,蓬头垢面的他们,有时会被人误当成坏人,遇到这种事情,每次都有济南人帮他解围,这也让王振永在济南磨刀感觉心里特别踏实。“就喜欢在济南待着,济南人好,别的地方不想去。”
一次,王振永跟一老乡在八一立交桥那边磨刀,碰巧一位市民的小孩跑丢了。“他说我们是人贩子,把小孩拐跑了,打了我们一顿。”老王叹了一口气,有时候碰上喝醉酒的,会拿着他们耍酒疯,幸好每次都有一些打抱不平的人帮忙解围,他们才得以离开。
老王说,一个人养家,受苦受累也得坚持。大儿子结婚花了不少钱,二儿子上大学一年要一两万,“没办法,只能出来赚钱,钱不够就借。”说到家人,王振永眼圈红了,他还有一个10岁的小女儿,患有脑瘫,吃喝拉撒什么都不懂,看了几家医院,都说不要抱太大希望。“现在也只能这样养着,还能怎么办?”
为了省钱,王振永每天吃便宜的面条、油条、包子,租不起房子,就找个拆迁的旧房子住,夏天就在桥底下凑合。一个人在外,一呆就是半年,衣服脏了也顾不上洗,袖子早已被油污染得发黑。“身上这件衣服都穿了20多天了。”老王不好意思地抬起袖子看了看,“省钱,将就着穿吧。”
生意冷淡 为了生计依然坚守
刚开始磨刀那会儿,王振永23岁。那时候,磨一把刀1块5,靠磨刀一天能赚四五十元,“会这门手艺,不愁没饭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王振永明显感觉到磨刀的人越来越少。“现在用铁刀的少了,刀用坏了就扔,磨刀生意冷清了不少。”王振永说,磨刀价格涨到了5块钱一把,可一天也就能磨七八把,赚得少,年轻人没人愿意干这个活。现在,老王也帮人洗、修油烟机和煤气灶,“这些加起来,一个月能赚一千多块,不过只要还有人需要磨刀,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为了多揽活,王振永在自行车前面挂了个广告牌,有他的联系电话。记者说拍个照,王振永赶紧拿出手套把牌子擦了又擦。“别把我拍上,衣服太脏了。”天气不好,出来磨刀的人不多,记者离开的时候,天空下起了小雨,“下雨了,赶快回去吧。”听了记者的话,王振永笑着说:“一边吆喝一边走,说不定还能碰上要磨刀的。”
“磨剪子嘞,戗菜刀……”骑上自行车,磨刀匠老王的吆喝声又回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