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赶飞了“周黑鸭”--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谁赶飞了“周黑鸭”

2012年11月26日06:25    来源:湖北日报    手机看新闻

  湖北日报讯 记者 程凤 吴汉 实习生 袁丽

  地铁站悄然取消冠名

  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周黑鸭·江汉路”的地铁站冠名之争,最终以取消冠名而结束。一同被取消的还有武汉首条地铁2号线沿线所有已计划的冠名。

  24日,记者试图进入涉及冠名的江汉路站、广埠屯地铁站时,均被拒绝。相关方面不愿意正面回应,只表示“地铁冠名到此为止,请媒体不要再炒作”。

  记者联系包括“周黑鸭”在内的多家冠名企业,除中商集团称已接到取消冠名通知外,其他企业或表示不清楚,或不愿意多谈。

  事实上,取消冠名已在21日的武汉市城市建设管理会议上露出端倪。市政府一位领导在会上说:“公交车身,地铁站名,大楼外立面都要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不能被花里胡哨的广告涂脂抹粉。”

  去年12月,武汉公开拍卖地铁2号线7个站点冠名权,周黑鸭、光谷步行街、口腔医院、中商百货、工贸家电、花园道、葛洲坝广场等7家企业竞拍成功,总金额2700多万元。协和医院和亚心医院以谈判方式,取得了中山公园站和循礼门站的冠名权。

  地铁冠名并非先例

  此次武汉地铁站冠名,在国内不是始作俑者,在武汉也非第一次。

  2010年全线开通的武汉轻轨,已经冠名。在轻轨循礼门站,电子屏以及站名仍采用“循礼门站”标识,但在报站时,语音提示是“亚心医院·循礼门站到了”。

  面对巨大的投入及运营成本,冠名无疑是地铁重要的增收点。南京地铁2005年就曾冠名“鼓楼蒙牛酸酸乳站”和“苏宁电器新街口站”。天津地铁2007年也被商业冠名,但5年到期后今年取消了冠名。而杭州、长沙等城市也在酝酿地铁冠名。

  目前,国内地铁冠名主要借鉴香港“地铁+物业”模式,但国外大城市地铁车站的命名仍以车站所在大区域或片区的名字来命名,少数会用人名命名,如新加坡地铁设“陈嘉庚站”。

  谁赶走了“周黑鸭”?

  “各位乘客您好,周黑鸭·江汉路到了,请您拿好手中的鸭脖子,依次从左边车门下车。”地铁站冠名的消息一经披露便引发巨大的争议,网络上充满各种调侃,其中反对的矛头直指周黑鸭。

  老百姓能接受一家医院冠名轻轨站,为何却容不下一家本土食品企业“周黑鸭”?市民李蕊涵说,江汉路与“鸭子”联系在一起,太市井、广告味太浓。

  华中科技大学品牌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舒咏平表示,地铁作为公共设施,不应该完全拒绝商业,但不能过度商业化,要考虑到是否和城市文化等因素相兼容。“江汉路站冠名周黑鸭,老百姓在感情、文化上无法接受将百年江汉路与其联系在一起。”

  冠名风波值得反思

  武汉地铁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网络上几乎一边倒的叫停声,让企业极为被动。最终,市政府决定取消冠名。

  躺着中枪的除了“周黑鸭”,还有武汉地铁集团。

  武汉地铁建设,基本靠来自纳税人交税的政府投入。目前,武汉地铁运营模式为自负盈亏,不同于北京、上海等地的政府包办模式。为减少财政压力,武汉借鉴了深圳和香港等地“地铁+物业”经营模式,商业冠名、上盖物业等收益都用于补贴运营亏损,其相关收入预计将占到未来运营费用的40%。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广告学教授丁俊杰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财力有限,拍卖地铁站冠名权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这些不同声音很快被反对声淹没。

  近几年国内屡有商业冠名争议,其中不乏有因网络舆论而收场,但也有坚持者,如去年争议颇大的“真维斯楼”,清华校方就表示不会取消。

  考验城市智慧与胸怀

  此次武汉叫停地铁冠名,对武汉地铁来说损失数千万元。但同时,这一事件提出了令人深思的课题:在情绪化的网络舆论下,城市发展如何科学决策?

  公共自行车、地铁冠名、公交车身广告……眼下,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公共服务领域越来越多引入社会力量。

  舒咏平表示,商业与政府公益并非不能兼容,但前提是“服务”,过于商业化只能让市民感觉变了味。

  此外,公共服务设施引入商业因素时,应吸纳市民意见,考虑城市形象,谨慎决策。而如何实现政府、企业、市民的三方面利益,考验一个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考验一个城市市民的胸怀。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