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壮文生根开花--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喜看壮文生根开花

2012年11月29日07:17    来源:广西日报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 覃咏梅

  纳尔逊·曼德拉说过,“用一个人能听懂的语言同他讲话,你触动的是他的大脑,用一个人的母语同他讲话,你触动的是他的心灵”。

  每一种母语都代表着一种绝无仅有的世界观、文化、哲学和思维方式。时值国务院颁布《壮文方案》55周年之际,我们欣喜看到,1957年推行使用的壮文,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完全融入了壮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已从广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走进今天的广西,你会看到,全区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部门的印章和单位牌匾,基本都使用壮汉两种文字书写;电台、电视台有壮语新闻频道、影视节目;全自治区有65所小学、24所民族中学进行壮汉双语文教学;农民学壮文学科技培训班、歌师歌手壮文培训班、壮语文科技电影下乡等活动随处可见;率先探索和尝试举行我国少数民族语文标准化考试——壮语文水平等级考试;已经着手建设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有声数据库;办有广西民族报社、广西三月三杂志社、广西壮文学校、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壮语文室等专门的媒体和机构;编印《广西民族语文工作信息》,建设门户网站,编辑出版《广西民族语文工作法律法规政策参考》等等。

  而放眼全国,你还会看到,壮文是人民币上四种少数民族文字之一;历届党代会和每年的全国“两会”设有壮文文件翻译和壮语同声传译;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已经批准将《壮汉词汇》修订列为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广西壮语文室已正式在京挂牌工作;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梁庭望教授出版有《壮文论集》;中央民族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培养的一大批壮语文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仅成为广西社会各领域的人才,更是已经成为全国研究机构、学术领域乃至对外经济活动的精英。

  如果把目光延展到境外,你更惊奇地发现壮文在国际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位名叫辛亚玲的美国作家收集了许多壮文童话故事译成英文,介绍给美国的小朋友;泰国出版发行了玛希隆大学教授桑颂与中国教授合编的《壮汉泰英词典》;非洲加纳人博艾敦与助手在香港大学开办了壮语文培训班;美国的白丽珠、梅思德夫妇还携家带子到广西壮校学习壮文,并与广西民语委联手进行长达十几年的《壮汉英词典》的编撰工作;《三月三》杂志(壮文版)除在国内发行外,美国、日本、泰国、越南、澳大利亚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均有订户。

  仅问世55载的新创壮文,如今可谓生根开花、香飘万里。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已帮助10多个少数民族创制和改进了文字体系。壮文在国家不遗余力的保护、推动下,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少数民族文字之一。

  当今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其社会使用功能正处于逐渐弱化或濒危的处境。为使壮文健康发展,自治区民语委领导告诉记者:“广西除了成立专门的民族语言文字委员会,在全区14个市中有13个市设立了民族语文工作机构,109个县(市、区)中有61个县(市、区)设立了民族语文工作机构。运用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统一的机构来保障壮语得到更好的延续和流传。”

  保护世界语言多样性一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众多工作中保持着重要地位,从更深层意义上说,保持语言的多样性将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治区民语委领导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壮文为保护、抢救和传承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语言和文化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必定成为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工具。”

  文字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语言文字提到:“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我们有理由相信,壮文能使更多的壮族儿女更好地使用自己的母语,同时掌握全国性的语言,并为建设平等、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为传承壮族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