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荒了地,不舍东昌弦子戏”--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宁可荒了地,不舍东昌弦子戏”

2012年11月30日03:38    来源: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东昌弦子戏是聊城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始于汉代,原属宫廷大戏,至中唐时期日趋成熟。据悉,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弦子戏就已经传入东昌府区张炉集镇后石槽村了,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该剧种在历史上曾红极一时,因此民间有“宁可荒了地,不舍弦子戏”的说法。

  李公运用笛子演奏弦子戏曲目。

  □ 本报通讯员 王忠友 张建光

  “一有空我就吹一段,还是过去弦子戏的曲调。”聊城市东昌府区张炉集镇后石槽村66岁的李公运,年轻时就有一个吹笛子的爱好,现在他只能一个人吹吹笛子遥想一下当年剧团演奏弦子戏的盛况,“再想聚起来唱台戏,难了” 。

  李公运所说的“弦子戏”就是流传于东昌府区张炉集镇一带的“东昌弦子戏”。这个剧种在历史上曾红极一时,民间有“宁可荒了地,不舍弦子戏”的说法。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都会搭台唱弦子戏,而且该村还曾组建弦子戏班外出应邀演出,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安徽等多个省份。

  艺苑奇葩——

  宫廷大戏流入民间

  “床前站娘似听,儿子查散来托梦,金蝉妹妹李保害,牵连为儿我性命……”在笔者的盛情邀请下,李公运清唱了几句东昌弦子戏的名段《锁南枝》。他挥舞着手势,唱腔悠长婉转,弦子戏的魅力扑面而来。

  据悉,弦子戏是我国古老戏曲剧种之一,始于汉代,原属宫廷大戏,至中唐时期日趋成熟。据传,弦子戏部分曲牌由唐太宗、唐玄宗亲创。弦子戏的伴奏乐器以三弦、曲笛、笙为主,另有二胡、扬琴、低胡、唢呐以及打击乐器等。因三弦是弦子戏班自制的独特乐器,弦子戏由此而得名。

  东昌弦子戏是聊城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它以东昌府区为中心,南至河南北部,西至河北邯郸,北至德州南部和东部,东至泰安,深受百姓喜爱。该剧行腔抑扬有序,平稳婉转,声腔俱佳,并且有它自己的很多曲牌、板式,能表演各种文武曲目。后石槽村人根据东昌弦子戏在本村的传承谱系推算,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弦子戏就已经传入该村了,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弦子戏最大的特色就是曲调好,光吹光拉光听就能入迷。”李公运说,一个“嗳”字便有多种唱法,所以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嗳嗳”的说法。同时,虽然弦子戏的角色分工以及造型艺术与其他戏曲种类相似,但它的音乐非常特别,曲调优美细腻、动听入耳,适于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

  据了解,东昌弦子戏表演所使用的相关器具主要有大笛、笙、三弦、红笛及打击乐器等。曲牌板式内容丰富,大约有120个曲牌,剧目有游西湖、战樊城、颜查散、汉衫记、破洪洲、讨荆州等。

  相关人士介绍,弦子戏的核心唱腔是“五大曲”,即《娃娃调》、《黄莺儿》、《山坡羊》、《锁南枝》、《青阳子》,其他的曲牌都是根据“五大曲”进行发展变化的,唱腔尽管有所不同,但其规律和演唱风格与“五大曲”都是一致的。演唱弦子戏的老艺人说,学会了弦子戏中的“五大曲”,才能够真正登台演唱弦子戏。

  辉煌成就——

  戏剧苑中独树一帜

  据了解,东昌弦子戏在清代曾经名噪一时,官宦人家争相聘请庆寿诞、庆升迁;商贾庆开张、庆乔迁;新年伊始从正月十五一直唱到三月三,受到当时官府的重视和群众的欢迎。清末民初,弦子戏更是红极一时,在戏剧苑中独树一帜。

  据李公运回忆,以前,后石槽村人人爱听弦子戏、爱唱弦子戏,“村里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唱两句。村民在田地里干活时,还经常哼唱弦子戏。”不仅如此,后石槽村当年还曾组建过一个几十人的业余戏班,常年演出不断。尽管它是一个由庄户人组成的小戏班,但正规剧团该有的行头比如服装、道具等,这个戏班里都有。

  弦子戏不光后石槽村人爱听,附近的老百姓也都爱听。逢年过节,后石槽村弦子戏班都要搭台唱戏,而一到那个时候,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总会成群结伙地跑去看戏。一位老艺人回忆说,解放前,后石槽村曾搭过一简易戏台,因戏场频繁而数年未拆。周边乡镇的百姓平时婚丧嫁娶、祝寿贺喜,也都争相聘请弦子戏班前去献艺,其活动范围曾遍及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多个省份。当年,弦子戏班外出表演所得报酬一般都用来购置服装道具,演员不但没有工资,还要经常“出份子”维持戏班运转。尽管如此,因为爱弦子戏,老辈艺人们依然痴迷于吹拉弹唱,乐此不疲。

  传承之困——

  渴盼有人接续古艺

  李公运说,解放后,后石槽村弦子戏班队伍更加壮大,最多时曾达到60余人。戏班成员不但唱传统老戏,还创作排演了一批现代新戏,如宣传婚姻法的《罗汉钱》、表现计划生育题材的《离婚记》等,这些戏曾参加聊城文艺汇演,并多次获奖。

  “1957年冬,当时在聊城文化馆工作的李岱江(现为中国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和高树芝二人进驻后石村,对东昌弦子戏展开专项调查,整理了一些传统剧目并组织成立了弦子戏专业剧团。”李公运说,但由于当时的集体化生产形式限制了演员外出表演,仅仅过了三个月,剧团便宣告解散。从此,后石槽村弦子戏班的公共演出活动便逐渐销声匿迹。

  “现在,东昌弦子戏的传承已经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李公运说,在后石槽村及周边村,目前活着的老艺人不超过10位,最小的也64岁了,而且大多数只会唱零散的片段,整出的戏基本不会,也没有力气大声演唱了。

  鉴于这种情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后石槽村的徐西安请当时还在世的李令山、徐桂春等多名老艺人伴奏演唱部分弦子戏传统剧目选段,并用录音机录了下来。后来,长期在该镇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王学甫对徐西安珍藏的原始录音带进行翻录并做了去除杂音等技术处理,复制的数盘录音带现已被作为今后研究东昌弦子戏的珍贵资料,由张炉集镇文化站妥善保存。

  为了让这一古老稀有剧种不至于失传,2006年底,聊城市政府将东昌弦子戏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政策性保护。笔者采访中了解到,东昌府区文化部门前几年已经对东昌弦子戏的传统曲目和唱腔曲牌进行了挖掘、记录和整理,以拯救这一民间戏曲奇葩。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