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邢台12月6日电(尹彩红)“养闺女不赖,你看小妮儿妈多享福。”“还跟老人吵吵,你看小妮儿一家是咋孝顺她娘的。”在豫让桥办事处北小吕村,街坊邻居不但对小妮儿赡养养母的事迹啧啧称赞,还将之作为教育子女的正面教材。
乡亲口中的小妮儿是谁?她叫赵素珍,小妮儿的妈叫王玉景。
不幸的孩子找到了“亲妈”
5日,冬日的太阳刚刚升起,顺着泉南大街直行,记者驱车来到豫让桥办事处北小吕村。
“赵素珍家?好找!在俺村,她们一家人孝顺老人可是出了名。”同村的乡亲快言快语。很快,在老乡的指引下,记者走进了一座宽敞亮堂的农家院。
“来了!”得知记者到来,95岁的王玉景与闺女早早出门迎接。记者面前的老人尽管已满头银发,但眼不花,背不驼,声如钟。
“没有生母没有俺,可是没有养母,就没有现在的俺。”年过半百的赵素珍提起养母王玉景,一脸感激。
原来,赵素珍出生不久,父母便离婚,母亲远嫁他乡,她只能由奶奶和姑姑临时抚养。眼看嗷嗷待哺的孩子饿得皮包骨头,这家人就动了将其送人的念头。
而北小吕村的赵更未、王玉景夫妇膝下无儿无女,正准备收养一个孩子。经人介绍,6个月的赵素珍成了王玉景手里的宝儿。
在养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下,赵素珍渐渐长大。在乡亲们的只言片语中,尽管赵素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养父母那无私的爱让她的心从不曾远走。
孝顺女带着父母出嫁
转眼,赵素珍出落成了大姑娘,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一家有女百家求,登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
就在这时,赵素珍抛出了一个择偶条件:“俺得带着父母一块出嫁!”她这一开口,可是吓退了不少前来提亲的小伙子。
面对众人的不解,赵素珍只是笑笑。其实,这个姑娘心里盘算的周到着呢。因为当时,赵家两位老人已经60多岁了,素珍一出嫁,家里肯定冷清。女儿生怕老人晚年幸福生活没着落,这才提出这样的要求。
不料想,同村有个青年叫胡新友,比素珍大两岁。听了素珍的要求后,胡新友不但心生好感,并且十二分地支持。
“赡养老人是本分。”胡新友的一番话打动了赵素珍。1980年腊月的一天,赵素珍和胡新友举行了结婚典礼。之后没几天,胡家兑现承诺,将赵家二老接了过来。
一家人孝感众乡邻
婚后的胡新友与妻子赵素珍一样,加入到了照顾老人的行列。季节变换时,他们都会适时给老人买些物品;过年过节,两口子总忘不了给老人送点小礼物;养父牙齿不好,做饭时,赵素珍就把饭菜煮烂一点;每次买好吃的菜,她教育孩子先夹给老人吃;由于养父身体虚弱,他们宁愿自己节俭一点,也要买来补品,细心炖好给老人补身子……
尤其在养父患病住院的日子里,赵素珍夫妇衣不解带地轮流照顾,喂药、梳头、洗脸、洗脚、擦洗身子……虽然最终老人还是撒手而去,但赵素珍夫妇的行为仍深深感动了同房的病人,也感动了众乡邻。
“闺女、女婿待你咋样?”昨日面对满头白发的王玉景,记者问。“冬有棉夏有单,俺搬到哪个屋暖气就安到哪个屋,你说这叫不叫孝顺?”王玉景老人反问起了记者。老人一席话刚落,屋内人都笑了。
攀谈中,坐在沙发上的赵素珍起身将一块坐垫铺在了老人脚底下。“地板砖凉,俺娘最怕冷。”见记者有些不解,赵素珍忙解释。
此时,胡新友的儿媳妇掀开门帘抱着孩子走来。“来来,俺这个小乖乖最听话了。”王玉景忙着要抱孩子。
“俺姥姥可真是个宝儿。”外孙媳妇说,婆婆、公公孝顺姥姥,耳濡目染之下,俺们小辈儿对姥姥也是尊敬有加。这不,每晚两个外孙都争着给姥姥拿便盆,这就甭提日常生活是咋悉心照料的了。
“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个顶个争着孝顺老人,在俺村里数这个!”此时,前来串门的邻居羡慕地伸出了大拇指。
关键词:孝顺,老人,邢台
(来源:长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