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单方验方呼喊“救命”--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民间单方验方呼喊“救命”

2012年12月08日04:25    来源: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记者 王凯 报道 单方、验方在现在的大医院中药房里已很难找到。

  ◆阅读提示

  大量的单方、验方在民间流传数百年甚至千年,以其简、便、验、廉的优势和独特的疗效,为解除人类病痛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又因缺少“科学”依据,以及因盲目性导致的疗效不确定性等因素,而被正规医学拒之门外,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日益失去市场,濒临消失、失传。

  尊重民间单方、验方,给以客观的评价和适宜的生存空间,使之能和现代科技嫁接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现实地摆在了人们面前……

  □ 本报记者 王 凯

  传统验方,后继乏人

  “痔疮水肿,治起来其实很简单,芒硝外敷,2—3天就能消掉……”讲起单方、验方,省中医药剂科主任医师张学顺如数家珍:决明子、夏苦草,泡茶喝,只两味药,就能解决高血压的问题;益母草、马齿苋各30克,只两味药,是原来老大夫治妇科崩漏下泻的常规验方,效果非常好……

  然而,这些单方、验方现在医院却大都不用了,在临床上已基本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使用抗生素、各种各样的成品药。

  “原来老大夫喜欢用简单的方子治疗,可现在很多老大夫都已经不上班了,这些方子也就没人会用了。”据张学顺介绍,传统验方,后继无人的问题突出。上世纪八十年代,济南西郊段店有位老先生凭验方专治口腔溃疡,效果非常好。老人70多岁了,配药的时候连自己的孩子、老婆都不让看,结果突然一天脑出血去世,只留下了药方的一部分。“虽然现在药还在配、还卖,但效果却大不如前。”

  单凭口口相传,很多单验方难以传承。省中医院副院长张伟分析认为,单方、验方大多藏于民间人士手中,进不了“大雅之堂”,镇、村、社区医生用的较多,掌握这些单方、验方的人逐渐老化,而后人又不愿意学。再加之受国家医师执业管理制度影响,这部分人可能没有执业医师资格,使这些方子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方子太便宜了?

  “方子太便宜了,如果医生天天开这种方,在同行中没法混!”张学顺认为,单方、验方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市场因素”:原来生活水平低,百姓手里没钱。得了痢疾,到田野里采来马齿苋煮一下,连水带梗喝下去,就管用;或者是吃大蒜,也行,可现在谁还用这些办法?都认为是传染病,一有症状,各种抗菌素就马上都用上了。

  煅石膏(脱水石膏)有收敛作用,可敛疮生肌,对皮肤粘膜类疾病有很好的收敛作用,但很便宜,几毛钱500克,可病人一次仅用几克,甚至到了没法计价程度,这样的药不仅在医院买不到,甚至在药店也买不到,这个方也就没人能用。

  再就是,目前对中医单方、验方的认识存在误区,因为用的是简单的一两味药,病人便认为:用这么简单的东西能治病吗?

  单方、验方由于缺乏效果验证和科学依据,以及因盲目使用导致的疗效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其越来越被拒于“正规医学”门外。另外,现在患者对健康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医保比例也逐步提高,病人都愿意去大医院,也更愿用贵些的药,从而使单方、验方的市场越来越狭窄。

  “民间的挖不出来,手里的研究不了”

  “请了好多人,只能判断是一种草,但不知是什么名字。”在张学顺的办公室里,至今还放着一包不知名的草药,让他充满遗憾。治静脉曲张,临床上用了很多办法,都不明显。4年前,一位住院病人拿来了这种用稀棉布包着的草药,仅一味药,只需蒸透,消肿效果就非常理想。张学顺感兴趣,就有意留下了几包,

  “如果当时能有人出资,临床、科研一起上,肯定能究竟出是什么东西。”由于当时忙于其他事务,张学顺没能当即随病人到当地考察,现在再想研究,却因时过境迁,已无从下手。

  “民间有的挖不出来,手里有的研究不了。”张学顺分析指出,“现在主流的科研不鼓励这种“小课题”,不仅使民间单方、验方陷入困境,也使医学发展丧失了吸收、利用民间智慧的动力和机遇。

  张学顺说,单方、验方都是大家熟知的,对大专院校、科研人员来说,缺乏挑战性,看起来科研价值低,“不屑”去研究;再就是,目前学者真正深入到民间的少之又少,对这些也一无所知,也不感兴趣。

  科研立项要避免低水平重复,但更可怕的是,现在通行的高水平重复。一方面是追大、求洋,“高层次”科研投入的不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对千百年来临床实践经验——单方、验方传承、保护的漠视,就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它断层、流失,最后从这个世界上消亡。

  留下医学科研的“基因”

  尊重民间单方、验方的原创性,给它以适宜的生存空间、环境,才能和现代科技嫁接,发现创造适合它的环境,才可能以现代标准加以开发。

  单方、验方就是医学科研的“基因”,传统文化的“基因”。山东中医药大学张庆祥教授认为,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是简、便、验、廉,很多单方、验方都是原始的发现,具有医学科研基因的巨大学术价值,这些原始的创新、智慧不应被忽略,不应只在乡村、民间这一空间生存,而是要推到较高的层面上,才能更好地认识、发展和利用,发挥更大的价值。

  青蒿素的研发,就是从验方中“绞汁有效”的说法获得启示,最后改变提取方式,发明出世界抗疟新品,为护佑整个世界、全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基因源自于民间,是医学科研的种子!”张伟认为,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包容、存疑,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目前找不到答案的东西,先保留下来。治疗周围性面瘫,3个去翅斑蝥、3个巴斗碾碎,用生姜汁调起来,贴下关穴,有特效,一贴就好,比现行的其他治疗方法要简单很多。

  张学顺呼吁,为了保护单方、验方这份人类共同的遗产,民间要突破传男不传女等狭隘思想限制,先把技术保存下来。政府要提供平台,对没受过正规教育、确有特技专长的后人,可给予专技许可,限定执业项目、范围,适度规范、引导,而不是一味地限制。不然,这门技术也没了,拿再多的钱也买不着了。

  单方、验方的保护、发掘、使用,还要避免盲目性。张学顺认为,要给贡献者以特殊的奖励、适当的地位。上世纪80年代,政府曾组织过民间单方验方的发掘,结果有的用起来有效,有的却无效,“关键是市场保护机制的不健全,精髓没有献出来,验方不真。”所以,张学顺建议,单方、验方挖掘,应该在不损伤持有人利益的前提下,要通过申请专利保护、市场参与分成等手段保护献方人的积极性。

  云南白药就是民间验方挖掘成功的范例。就是鼓励个人把收藏的民间验方贡献出来,由企业组织研发膏、丸、散、贴、胶囊各个剂型,大批量地生产,把民间智慧转化成生产力,并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惠及每个百姓,真正为百姓造福。

  民间中医药保护发掘中,重视其自身发展规律是关键。张庆祥认为,单方、验方有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土壤和规律,不能单纯用现代标准去“卡”,要提供符合它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不能过份强调开发,不然只能造成它们的扭曲或失传,“好心办坏事”。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