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岚头矶工艺陶器厂晾的陶胚。
图为:历600年的李家窑厂龙窑。历史的痕迹。
图为:1985年5月,全国首届陶艺家会议在蕲春管窑岚头矶工艺陶器厂召开时的纪念陶罐。上有韩美林等名家签名。
图为:岚头矶工艺陶器厂过去生产的产品。
图为:嘉庆22年的制陶工作台。
图为:湖北工业大学学生在制陶。
图为:岚头矶工艺陶器厂陈列的产品。
图/文 记者杨念明 通讯员陈钰 张文斌 陈凌 张莱
那是一座非同寻常的窑。其窑火,从“明洪武二年(1369年)”燃烧,熊熊至今已逾600余年。
它依山坡而建,拾级而上,长64米,恰似龙脊,故称龙窑。
这座龙窑,见证了蕲春管窑镇制陶业600余年。于是,管窑镇一度成为著名的日用陶和工艺陶产区,并有“窑州”之誉。
然而,伴随着手工作坊时代的没落,“窑州”辉煌也成明日黄花。
制陶的能工巧匠,大多流落到全国各地,以传授陶艺为生。62岁的李立新,正是其中一员——在湖北工业大学陶艺工作室授艺,每月领1500元的工资。2010年7月,他获得“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制陶,二级)”称号。
在湖北工业大学校园里,李立新展示了自己的绝活,并一再说,“到蕲春去看看管窑吧。那里,会让你震撼。真的!”
老人的话,有失落,有期冀,一直回旋于记者脑海。
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已于2007年入列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月,记者来到了蕲春管窑镇,探访龙窑的历史变迁。
悠久的历史
管窑镇,位于蕲河与长江交汇口,与黄石隔江相望,水陆交通便利。
环绕管窑镇赤西湖畔的村子,多以姓氏作为陶窑名,至今还在使用的肖家窑、李家窑、沈家窑、王家窑、洪家窑、万家窑、芦窑、管家窑等众多村名,尤记着这里冶陶的兴旺。
有史记载的最早的李家窑厂的龙窑,却是冷清地展现在记者眼前。
没有人声喧哗,晾陶坯的场坝却是杂草盎然。只有那棵荫庇龙窑的大树,无言地呈现着历史的悠远和生命的厚重——那是一棵直径达200多厘米的重阳木。
“制好的陶胚,都要晾晒。如果阳光太烈,会影响到陶器质量,所以每个窑厂,都会栽树遮阴。”李家窑厂厂长王亨发说,这棵重阳木,年龄应该超过600年。
在李窑厂,还有四棵直径达130多厘米、逾百年的古柳树,遮出了近千平方米的荫凉。
“上个世纪60年代,李家窑厂龙窑的窑架上,有一根木质横梁,上面刻的‘明洪武二年修建’字样清晰可见。 ”王亨发说,按照这件实物来推断,管窑镇制陶史至少也有643年了。
可惜的是,横梁现在已损毁。王亨发还珍藏着一件宝贝——陶艺师傅工作用的一座窑台,刻有“嘉庆二十二年四月初八张礼清号”字样。
王亨发认为,“管窑实际制陶史还可以大大往前推移。”1980年,省美术院、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管窑古窑遗址中,联合发掘出土了宋代窑砖、大量彩色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完整器件。
独特的陶艺
管窑手工制陶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明代就已经建立。
它普遍采用练泥、拉胚、盘筑、印胚、画胚、施釉等技艺制作陶胚,再经装窑、烧窑、包装等工序环环相扣。每道程序,都有能工巧匠把关负责。
管窑厂厂长何良发,与陶艺打交道50余年,是全省知名的美术工艺陶瓷大师。他对管窑制陶最为津津乐道的是手工拉胚这一传统技艺,“技术含金量高,劳动强度大,盘制出来的产品密度大,渗水量小,远远比机器制的陶器经久耐用。”
制陶的刻划工艺,吸收了民间剪纸、国画的艺术风格。在胎面上施以一层化妆土,通过划(画)、刻、剔地等技法,利用胚底色釉下装饰,使纹样的局部与整体、纹样与底色形成对比,反衬出纹样的轮廓和形象。题材上,主要是花鸟鱼虫,如“喜鹊闹梅”、“鲤鱼穿莲”、“鹭鸶采莲”等。
管窑采用的陶泥,取自赤西湖底沉积多年的黄色粘土。
73岁的制陶艺人李重华,13岁学制陶,他熟稔地介绍:“黄胶泥有黄、白胶泥之分。湖底表层的粘土是黄胶泥,性硬,只能做缸、瓮、盆、壶等造型简单的陶器;湖底深层沉积下来的粘土称为白胶泥,性软,可塑性强,能制作造型复杂的精致陶器。”
在鄂东民风民俗的熏染下,管窑手工制陶形成了“器形古朴厚重,刻划简洁生动,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艺术和实用功能”的基本艺术特征,并为管窑赢得各种荣誉。
1958年,制陶艺人何纯元出席全国首届工艺美术大会,获“全国优秀民间艺人”称号。
1984年,管窑陶被国家轻工部表彰为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
1985年5月,全国首届陶艺家会议在蕲春管窑岚头矶工艺陶器厂召开。
1987年,管窑镇被省政府命名为“陶器之乡”。
远去的辉煌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管窑镇制陶处于鼎盛时期。全镇有万余名陶艺工人,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管窑镇百年以上历史的龙窑还有7座,只有4座窑火依旧,分别属于李家窑厂、管家窑厂、芦家窑厂、岚头矶工艺陶器厂。四个厂的陶艺工人,加起来也只有200余人,且多数人年龄在60岁以上。
“最兴旺的时候,我们厂一天可以烧制陶器近万件。现在最多也就烧2000件。”岚头矶工艺陶器厂厂长李端玉说。
在李端玉印象中,流落各地的管窑匠人超过2000人。
2006年,广东佛山市举行全国制陶艺人手工拉胚大赛,结果,第一名和第三名都是外出闯荡的管窑陶艺人。
何良发的“80后”弟子王霁,在贵州省一家制陶企业工作,月薪两万余元。“坚守在管窑,每个月最多能挣千把块钱。”
对于管窑制陶的困境,王亨发、何良发、李端玉有一致的看法,“过去,总觉得一招鲜就可以吃遍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缺乏技术革新、人才延聘、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眼光和魄力;同时,各种新型家居器皿、材料的出现和应用,也极大地萎缩了传统陶瓷用品的市场。”
日渐式微的管窑窑火,如何重燃昔日的荣光?
管窑镇镇长杨振武认为,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招商引资,发掘、保护和开发好古窑遗址的文化价值,引进现代制陶企业管理制度,在顶层设计和技术层面同步推进。
何良发等人则表示,除保留最传统的手工拉胚技艺外,须对现有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力争大部分实现机械压胚、铁胚、注浆成形,免除人工挑泥、踩泥的艰辛。
编者配诗
烈火熊熊六百年,龙窑挺立度时艰。
请君试看重阳木,满地秋风动管弦。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