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渝民在《彼岸1945》中剧照
王雷在《战旗》中剧照
吴奇隆在《向着炮火前进》中剧照
曾经李幼斌、陈宝国、柳云龙等扮演的一脸沧桑的军人,为国内抗战题材影视剧剧打造了一个固有模式。在今年国内荧屏“战局”中,众多战争题材电视剧依然硝烟弥漫,红火如常。但战争剧的改变已悄然而至,越来越多“养眼”的偶像型演员穿起军装走进“战场”,为主旋律战争剧增添不少偶像剧特质。对于这种做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战争剧偶像化过于儿戏,造成剧情与现实脱节;也有人认为严肃题材加入时尚元素更吸引人,是一种创新。那么,战争剧偶像化是未来的出路吗?
正方
偶像演员很养眼 利于扩充观众群
从之前刘恺威主演的《战火西北狼》,到正在热播的吴奇隆担任男一号的《向着炮火前进》,再到刚刚开播的周渝民主演的《彼岸1945》,3部战争剧不约而同地启用港台偶像艺人担任男主角。有观众认为,以往的战争剧一律用“军人专业户”缺乏新鲜感,观众也需要换口味。所以对于战争剧中出现偶像面孔,不少人乐见其成,“电视剧就是图个好看,美男的加入让电视剧更养眼,有吸引力没什么不好”。
《战火西北狼》的“85后”编剧吴远博认为,战争剧和偶像剧是可以有机结合起来的:“偶像剧首先是养眼,用偶像来演战争剧,审美上观众很喜欢。”除此以外,偶像出演革命形象,也会打破固定的模式,给观众全新的感觉,“凭借他们强大的号召力,能把战争剧的收视群体拉小5到6岁,让年轻人也跟着偶像接受历史和战争教育”。
“不能把有偶像演员参演的电视剧都简单定义为偶像剧。我们一方面选用观众喜爱的演员,一方面仍然坚持电视剧故事的真实性,两者兼顾。”《战旗》的导演毛卫宁说:“战争是残酷的,在选择演员时主要依据演员的气质确定出演的角色。年轻演员在塑造角色时有自己的创造性,因此我在选择演员时会更多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显然,战争剧不好看不应简单归咎于演员。周渝民表示,《彼岸1945》展现的是一段现代人很难准确把握和驾驭的历史,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曾查阅、观看大量历史和影视资料,剧本倒背如流,并常常让自己沉浸到那段历史之中。而在军人家庭中成长的王雷,在出演《战旗》前也早已在心中埋下“军人情结”,为了出演该剧,经常向身为军人的父辈们请教。因此,战争剧质量优劣与偶像化无关,而是由如今电视剧制作领域流行的“多、快、好、省”模式所致。偶像演战争剧本身没有错,只是一些浮躁的市场化行为让战争剧变了味。
反方
偶像不是灵药 艺术加工应有原则
一部分人对战争剧偶像化持怀疑、谨慎态度。一些观众认为,这些剧集与其说是战争题材,不如说是爱情轻喜剧或婚姻苦情戏:吴奇隆直接表白、“挖墙脚”、死缠烂打等偶像剧手段全都用了,玩舞会、假结婚等偶像剧情节更是层出不穷,还有手榴弹炸飞机这样荒诞的桥段;《战火西北狼》全剧几乎都在描述刘恺威扑朔迷离的情感纠葛,一切都是从他深爱的未婚妻开始……不禁要问,“他们演的到底是美男还是硬汉?”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讲师徐帆表示,电视剧创作离不开艺术加工,在不违背历史逻辑、不改变历史轨迹的基础上,为历史记忆注入血肉、涂抹色彩,使其鲜活起来,是电视剧创作的魅力所在。选用年轻偶像提高人气,也不失为抗战剧寻求突破的一个出口,但若为了收视而过度戏说就走向了歧路。“以前的战争题材剧,人物高大全是一种单薄,现在要是为了博收视而过度偶像化,单纯地制造帅酷神奇的人物又走向了另一种单薄。”
偶像派塑造的军人形象,或打扮时尚忙着耍帅,或儿女情长缠绵不休,战火中的敌人被他们的云淡风轻消灭于无形之中。徐帆认为,与日寇的残酷搏斗不能简单处理为充满魔幻色彩的武侠传奇,否则是对年轻人的误导。好的战争剧人物理应饱满有质感。此外,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程度远远超出和平年代人们的想象。认真创作出尊重历史事件、尊重历史人物的电视剧精品,将中华民族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每一个年轻演员、编剧和导演义不容辞的责任。
明星偶像的加盟,的确使荧屏上的战争剧多了几分看点,不仅为战争剧市场吹来了一股新鲜空气,也扩充了观众群。但是即便主要收视群体逐渐年轻化,“战争剧终究是战争剧,一味地追求年轻化受众,而不考虑电视作品的真实性,过度地戏说和商业包装只能收获短期效益,绝不可能成为战争剧长久的出路。”徐帆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