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正在验证新秤的准确度。
▲如今买杆秤的少了,老庄大多数的生意是给老主顾修秤。
◤做秤是老庄的手艺,苍老的双手是最好的见证。
“天地之间有杆秤”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随着一桩桩交易在秤砣与秤杆的此起彼伏间达成,中国人不断赋予秤以文化内涵,如“权衡”最初就是从古代的衡器演化而来。“权”指的是秤砣,“衡”指的是秤杆。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秤的推广普及,以及市场监管逐步严格,手杆秤开始慢慢退出舞台,制作杆秤的人也越来越少。
日照街道店子村村民庄茂忠今年69岁,从事制作杆秤这一行当已经40年。像他这样会做老杆秤的人,在日照市已不多,上世纪80年代手杆秤卖得很火的时候,会做的人很多。但是,随着电子秤的推广普及,这样的人越来越少,渐渐地大家都转行了。
12日下午,在侄子的衡器店中,庄茂忠拿出了制作手杆秤的工具“小钻”,小钻样子小巧,是一个可以滑动的十字型器具,庄茂忠上下滑动小钻,一点一点的“星子”就印在了秤杆上面——这便是“钻星子”。
庄茂忠说,做手杆秤是一个费时又费力的“良心活”。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其中制定重量刻度的工序,就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做手杆秤还是一个综合性的活,除了制作重量刻度,杆秤的挂钩,庄茂忠都需要自己用炉火烧制。
“将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就开始定支点,需要用标准的秤砣进行校验,当木杆处于平衡时,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接下来用小钻对着记号开始钻星子,这道程序很需耐心。”庄茂忠说。
定完刻度后,便是为星子上色和为杆秤上色了,这需要用石灰和火碱等混在一起涂抹。
做杆秤需要许多工具,凿子、刨子、圆规、戳子、电钻、钳子等,绝大部分工具甚至叫不上名字,都是庄茂忠自己制作的。而他制作杆秤、盛放工具的材料已经跟随了他三四十年。
侄子的衡器店里,现在主要卖电子计价秤、电子台秤、电子吊杆秤等现代化的秤。庄茂忠制作的一些杆秤则摆放在一面墙上,其中一个称重最高达到60千克的秤杆,是他用一杆废弃的台球杆改制的。
庄茂忠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天最多的时候,他能卖几百杆秤,现在则屈指可数。而如今,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了。他的儿子虽然也会,但也早已转行。
下午4时,一位卖枣的商贩拿着一杆断了的杆秤,前来修理,庄茂忠仔细查看着、比量着。
打磨杆秤,岁月在打磨中逝去,老手艺是否也会在打磨中消失?不论如何,杆秤背后的一些文化记忆早已烙进历史。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