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常哥”,道不尽广西戏剧界的兄弟们对常剑钧的敬重与亲近。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湘萍
从高中时期的“牛刀初试”算起,近40度春秋冬夏如白驹过隙,常剑钧矢志不渝地在广西剧坛上急急“赶山”,原本一头乌黑长发,“赶”得发了白,光了头。那些黑发织成了铅字,排成了近30部煌煌大剧,印入人心,在广西剧坛乃至中国剧坛上熠熠生辉。
12月7日,在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广西文化厅、广西文联联合主办的常剑钧剧作学术研讨会上,《剧本》杂志主编黎继德用常剑钧的10部代表作拟了一副对联,扯开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家、评论家们评说“常哥”的话头,且听:
上联:瓦氏夫人赶山喜遇歌王,一对小冤家沉醉于天上恋曲;下联:漓江雏燕老街高唱壮锦,八桂百褶裙竞相在梦里听竹;横批:哪嗬咿嗬嗨。
壹
“把戏看得比天还大的人”
30多年前,常剑钧还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馆的一名小馆员,据作家东西回忆:“昏黄路灯下,常剑钧一顶牛仔帽,一头飘逸长发,格子衣套在牛仔裤里,抽着几分钱的烟,斜靠在墙脚根,对着路过的妹仔高喊,‘妹啊,耍去’!”东西甚至调侃他“长这么帅还写什么戏”。可就是这样一位带点痞气、豪气的人,却又是一位“把戏看得比天还大的人”,以他的才气、灵气、志气,接连写出了一部部接地气、聚人气的好作品。
无论是彩调剧《哪嗬咿嗬嗨》《梦里听竹》《哎呀,我的小冤家》,还是壮剧《歌王》《瓦氏夫人》《天上恋曲》《赶山》,抑或是话剧《老街》、山歌剧《遥远的百褶裙》、音乐剧《两江四湖》等等,常剑钧都把他的目光深深定格在广西这片民族文化斑斓多姿的土地上,都把他的情感投注在身边这些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的壮乡人民身上。
戏剧理论家李春喜称常剑钧为“当代成绩斐然的乡土剧作家”,因为在他的创作生涯里,所有的笔触都在描绘八桂大地,所有的写作热忱都奉献给本土剧种、本土剧团、本土演员,推动、扶植地方戏生存、发展是他的立命之根。常剑钧的剧本在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评比中两次获奖、四次提名,广西剧团演出其作品有12部(次)获“文化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项目”等国家级大奖,这样的成绩在中国剧坛上并不多见。
“剧坛常青树、不老松”是常剑钧给文化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处长、剧作家吕育忠的人物印象,对其剧作印象则为“乡土情怀浓烈,通过乡音、乡情、民俗渲染了人物内心,折射出艺术之光”,尤其是常剑钧经常“混迹”乡里,汲取自然的本色、泥土的芬芳,锤炼出“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其质朴之美、纯厚之美,雅俗共赏。
“常剑钧是活跃在新时期戏剧舞台上的骁勇战将。他和张仁胜1994年创作的《哪嗬咿嗬嗨》打破了广西戏剧多年沉寂的境况,把广西戏剧创作水平拉回了全国先进行列。”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何玉人一直关注广西戏剧,她评价常剑钧的作品“特立独行、独领风骚,具有别样的审美趣味”。她在《老街》中品出了底层人物的酸甜苦辣,在《歌王》中感受到了民族融合,在《铜鼓》里读到了厚重的壮族历史,在《赶山》里看到了中华崛起的民族精神。她认为常剑钧是“广西戏剧创作的旗帜性人物”。
每年只排两部戏,对剧本十分苛刻的导演卢昂,自2005年执导《大儒还乡》开始,至今已为广西排了7部戏,是什么吸引他到广西来呢?“是以常剑钧为代表的广西戏剧,让我看到了广西这片土地的文化是独树一帜的。”在卢昂看来,常剑钧深谙“舞台直观艺术”,经由他改编的壮剧《天上恋曲》,即便主角是瞎子、聋子、哑巴,也能让观众体悟出人性的纯美、生活的质感;壮剧《赶山》中母子四人追寻壮锦的百折不挠精神,正是人性中奉献、牺牲精神的集中展现,也是常剑钧在剧坛上孜孜不倦追求的身影。卢昂说:“广西有常剑钧这么个戏剧作家,就撑起了西南戏剧的一片天。”
贰
“有常剑钧搞戏剧,广西有福了”
“那时有人建议我也写戏剧。可我说,有常剑钧在那,我怎么写也不会超过他的。”曾经与常剑钧同在罗城文化馆工作的作家鬼子现在想来,幸好当年没写戏剧,给自己留了口饭吃。他每每看到常剑钧办公室里那一摞摞红得耀眼的证书,就会感叹“有常剑钧搞戏剧,广西有福了”。他现在的念想是:如果哪天写小说写不动了,就尝试写戏剧,题目都想好了《狗肉兄弟》,写在罗城生活的点点滴滴、山山水水,写仫佬人的灵魂、精神,写剧技巧嘛,向常剑钧讨两招就够用,他不会不教的。
常剑钧不单会“狠狠”地教,说不定还会把自己的独特创意、奇妙构思与你无私分享,末了还不用挂他的名,甚至通过自己的好人缘在排练经费、演出剧务上帮上一把。这是常剑钧在广西戏剧界常干的事。在他眼里,凡是跟广西戏剧有关的事,他都是有责任、有义务的。因为他是被这片土地浸润、滋养、培育的:上世纪80年代,广西文化部门的人才培养计划,让他有幸走出罗城,走进上海戏剧学院,接受余秋雨等一大批名师的“开化”;20世纪末,广西实施“戏剧强区工程”,为常剑钧施展才华提供了天地,至此“集体主义精神”、“为荣誉而战”的信念深植心中……所以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我在来文化厅之前就听说广西戏剧界有‘三编两导’,我过来之后找到的只有常剑钧,不是他光头好找,而是他这种执著坚守的精神让人感动。他投身艺术30年,辛勤耕耘,淡泊名利,默默地、忠实地守望着戏剧舞台这片精神家园。”自治区文化厅厅长余益中认为,常剑钧除了是守望者,还是开拓者,塑造的人物有型、有情、有神、有韵、有趣,作品立意高端、创意新颖、内容深刻、以俗致雅、以俗生雅、耐人寻味;又是引领者,身体力行,团结广西戏剧界,以创作为最大乐趣,以学者的自觉、艺术家的审美、哲人的思考、卓越的艺术成就和自己孜孜不倦的艺术实践,生动地回答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势、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戏剧跟近时代、贴近大众、走向现实、雅俗共赏,更好地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人生有很多个加油站,这个研讨会是我最重要的一个加油站。”常剑钧在此“加油”后,仍像《赶山》中的主人公一样,用“短短的腿走长长的路,矮矮的身爬高高的坡”,去更深地感悟人生、观照社会,写出更像样一点的作品。而常剑钧的老师、上海戏剧学院吴小钧教授关照学生“烟少抽点、酒少喝点,还有好多作品等着你”。作家凡一平则兴奋地宣布,常剑钧已经买下了他小说《老枪》的戏剧改编权,并预感常剑钧的下一个巅峰之作就是这部好戏!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