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图书馆定期组织“图书进军营”活动。 崔长龙 摄
95岁马奶奶有个“兵孙子”
95岁的老奶奶马凤山住在北京市西城区牛街敬老院里。
老人有一个60多岁的女儿已经远嫁南京,4年来,女儿只回来看过她一次。
到敬老院开展服务活动时,战士何杰得知了老人的情况,主动要求认老人为奶奶。老人年事已高,但思维敏捷,看到何杰后,老人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此后,何杰每周都来看望奶奶,帮助收拾屋子、清洗衣物。无论时间多么紧,他都要陪老人聊聊天。老人听力下降了,谈话经常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想起了往事便自顾自地说开来,何杰就安静地坐在旁边认真地听。说完了,老人如释重负,感觉舒畅多了。邻屋的老人看到奶奶的“兵孙子”把屋子收拾得洁净亮堂,也经常过来串门,一来二往,屋子里渐渐热闹起来。
相处久了,老人发现何杰的字写得不好看,特地托人买来钢笔字帖让何杰练习。此后,何杰每次来看望奶奶都不忘带上临摹的字帖请奶奶把关,老人认真地端详着,看到何杰有进步,就会很满足地笑了。
每周义务活动成牛街一景
何杰是武警北京总队七支队九中队战士,他所在的班有着传奇经历。
1964年,北京卫戍区某团三营九连六班的战士们在雷锋精神感召下,自发购买修鞋工具,深入街道为群众义务修鞋,风雨无阻。由于学雷锋事迹突出,六班被北京军区授予“雷锋班”光荣称号,班长王国勇还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那只掉了色的修鞋箱,也成为中队官兵倍加珍惜的传家宝。
如今,历经数十年风雨雕琢,“雷锋班”已经录转为武警北京总队七支队九中队,部队也从小胡同走进首都繁华的金融中心区。尽管番号变了,环境也变了,但官兵学习雷锋事迹、传承雷锋意志、践行雷锋誓言的精神却一直没变。每年新兵入营,指导员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继承雷锋精神,争当忠诚卫士”。中队都要组织新兵认真学习雷锋事迹,熟悉“雷锋班”的历史,每个人都要写出表态书在雷锋雕像前宣誓。
“作为雷锋的传人,‘雷锋班’的牌子不能丢。”“雷锋班”现任班长徐群伟每周都要和全班战士带上清扫工具、理发工具,喊上中队卫生员一起到牛街开展义务劳动,帮助老百姓理发、修理自行车、测量血压等,成为牛街一道独特风景。在他的带领下,“雷锋班”每年开展义务便民活动50余场次,修鞋3700余双,修车250余辆,理发400余人次,并与两名空巢老人结成帮扶对子,资助两名西部贫困儿童顺利升入中学。“雷锋班”先后3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荣立二等功,多次被北京市誉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和“青年文明号”。
雷锋精神被赋予时代特色
“雷锋的身世非常苦,苦难的经历培养了他坚强不屈的毅力,更让他懂得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我觉得,雷锋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恩,二是学习。”上等兵牛杰说起雷锋的故事头头是道,“现在不仅雷锋精神在我们班生根发芽,而且在全支队发扬光大。”
新兵郭亮在支队营门一号哨,一位腿脚不灵便的大爷一跛一瘸地推着一辆吱吱响的三轮车走到小郭的哨位前,指着自己的车子支支吾吾地比划着,小郭愣了半晌才恍然大悟。原来,大爷的三轮车链条断了,大爷是个哑巴。由于正在执勤,小郭只好给中队打电话报告情况。很快就有两名战士提着工具箱过来,手脚麻利地帮助老大爷把三轮车修好。
老百姓习惯了“有困难找武警”。一次,一级士官刘伟锋走在路上,一名中学生喊道:“叔叔,你能帮个忙吗?那儿有一只猫被卡住了,救救它吧。”顺着学生手指方向,只见位于一幢楼的13层阳台上,一只小花猫半身悬空拼命地挣扎,悲哀地呜咽着。刘伟锋三步并做两步跑到楼上敲开了那户人家的门,救下小猫。
伟大的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力量。雷锋精神无疑是这种精神中的一面旗帜,即使历经数十年,依然生机勃勃,焕发着无穷魅力。在雷锋精神的熏陶下,“雷锋班”的精神火种生生不息。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