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金鲵生物工程股份公司的王建文抱起一条憨态可掬的娃娃鱼。伴随着娃娃鱼长大的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专攻大鲵的保健、医学、科研价值研究。
大鲵“笨笨”已有130岁高龄、体长近2米,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大鲵,准备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
12月14日,工作人员在武陵源金鞭溪景区进行大鲵人工增殖放流。
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技术人员在精心繁育子二代大鲵种苗。
左上图:12月13日,张家界市被授予“中国大鲵之乡”称号。
上图:12月13日,桑植县芙蓉桥乡七眼泉国家娃娃鱼核心保护区的恒温繁殖隧洞。王国兴在这里仿生态人工繁育大鲵,建立种质资源生态库。
左图:张家界市某酒店,渔政执法人员对餐饮食用娃娃鱼进行挂牌监督销售。
右图:12月15日,张家界荷花大鲵驯养繁殖专业合作社,畜牧水产技术人员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文/图 本报记者 郭立亮 通讯员 王建军
12月13日,在张家界市举行的首届全国大鲵保护与发展论坛上,该市被农业部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授予“中国大鲵之乡”称号。此前,“张家界大鲵”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水生野生动物地理标志产品。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约3.5亿年,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地球纪念物”和极其珍贵的“活化石”,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中国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
目前,我国的娃娃鱼仅分布在南方少数省份,张家界是娃娃鱼最主要的繁衍栖息地之一。从对大鲵的抢救性保护,到人工繁育,到大鲵系列产品研发,张家界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张家界对大鲵的保护始于1972年。当时在桑植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鲵科研所;1978年大鲵人工繁殖首次成功,填补了世界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的空白;1996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同时,该市广泛开展大鲵人工放流活动,自2002年起连续10年增殖放流大鲵7000余尾,累计救护野生大鲵3.5万尾,使野生大鲵种群得到较快恢复。
近年来,在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张家界加大对大鲵的保护力度,并尝试开发利用珍稀大鲵资源,先后建立了总面积达14285公顷的大鲵保护核心区、11个观测保护站、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和大鲵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成立了市、县级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2010年还引资6000多万元建成我国第一个大鲵科技馆。
被誉为“中国娃娃鱼之父”的桑植县芙蓉桥乡白族农民王国兴,30年前投身大鲵保护,先后投入上亿元,开凿了3800多米长的山洞研究大鲵人工繁育技术,在山洞里呆了12年,获得了大鲵人工繁育发明专利,使大鲵养殖成活率高达99.2%。
如今,王国兴的儿子王建文子承父业,专攻大鲵的保健、医学、科研价值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推出了大鲵蛋白多肽粉、软骨粉、油软胶囊、美白抗衰护肤品等高科技产品。
目前,张家界市发展驯养繁殖大鲵经营企业(场)65家、专业合作社15家、专业养殖户400多户,建成大鲵标准化养殖池、仿生态养殖设施数十万平方米,大鲵养殖规模超过40万尾,年繁殖大鲵苗20万尾。
娃娃鱼,这位来自远古的使者,这个3.5亿年的生命传奇,如今,正和与它同龄的张家界山水一样,书写着新的传奇。“张家界大鲵”成为继“张家界地貌”之后又一张世界名片!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