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巍画像
杨巍所题庄定山诗碑
鲁北的初冬还是清朗瘦俏的。在无棣城北的碣石山上,大略望去,草木虽然凋零殆尽,色泽没有那么滋润饱满,但仔细看去,寒林、麦田的磅礴却是四时独有的,那不光是山水的意味,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由憔悴人生而触发的心境。
回眸五百年,这块土地上走出的那位名士——杨巍,在时光幻影中向我们走来,形象逐渐清晰……
忆我读书时 寒榻同僧睡
史书记载人物总是吝啬笔墨,一个人年轻时的经历往往被寥寥数语勾勒得干瘪无趣。《明史》载,“杨巍,字伯谦,海丰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一语把杨巍人生前三十年的经历抹去。据年过八旬的杨巍后裔杨保泉介绍,杨氏先祖始自江苏淮安车子镇,明永乐年间迁居山东海丰县(今无棣县)。到杨巍祖父时,家境已日渐衰落。
据杨保泉介绍,杨巍出生于无棣城北一里外的尚义里村故居内,幼年家贫,身体孱弱。4岁时病重,遍求当地名医,皆不能治,幸有一云游僧人给了7粒红色药丸,吃后病愈。自幼杨巍便随父在田中耕耘。12岁时,在外塾寄宿读书。他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刻苦,有古人之风,尝借雪映月光苦读。17岁便以文才闻名乡里,“有文誉,时艺及诗骚骈语,皆工丽有致,又潜心理学”。19岁就读邑庠,20岁习举子业。
21岁至27岁,杨巍因身体欠佳在村半耕半读。28岁时,他听说无棣城北80里外张仲桥畔,有唐朝贞观年间大寺,曰楞严寺。此寺地居古河边,甚为幽僻,门临无际田野,少与士人相接,杨巍遂就学于寺内高僧海洁上人。1975年,无棣县文物普查组在考察楞严寺遗址时,得知朱王乡寇庄村南坑有一石碑。经调查,该碑正面刻“杨天官读书处”六个大字,背面刻杨巍自举孝廉后,读书于楞严寺精舍的情况。
海洁上人是饱学之士,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杨巍苦读三年,学识大进。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时年31岁的杨巍赴京应试,与张居正等同科擢为进士。
雁门潼关路 鼓角入边州
杨巍进士及第后,授常州府武进县知县。杨巍在武进为官三年,清正廉明,以善治理著称。他以教为本,以德化之,把讼牍如山的案子处理得无不得情。嘉靖三十年,杨巍奉诏赴京,离任时,行李不满一囊。
杨巍年末抵京,任兵科给事中。“给事中”这一官职,品卑而权重。当时,倭寇屡犯江淮,有许多官员因防守有误而受罚,唯负有长江防务之责的御史史褒善,却被吏部推升。杨巍上疏弹劾史褒善,却因此得罪吏部,被吏部外派为山西按察使兼雁门兵备道,守平型关。
朝发京城,暮至西河古道。40岁的杨巍在去山西的路上,看到秋风泛水,太行云深,知世事多艰,但依然慷慨赴任。杨巍镇守平型关时,有敌五百余骑趁夜来抢掠,距辖地仅30里。杨巍令军壮鸣炮示警,敌见有备,遂遁去。总制杨虞坡赞曰“知用兵之道也”。因颇有政绩,杨巍升任山西布政使。离任时,有千余民众相送出城,并送“清廉仁爱”木匾。地方耆老上前拦轿,当场脱下杨巍脚上的靴子,高举过头,意在盼其留官不去。
到任山西布政使时,正直秋收,敌寇多来掠抢。杨巍认为,敌寇一直轻视中原,可趁其不备,出其不意。于是,令副总兵马芳率兵过洋河,将兵马暗藏于洗马林等堡。五更时,敌寇果然过边掠田,埋伏人马一涌而出,敌人披甲不及,大乱,杀敌首级53颗,夺马200余匹,军威大振。
后杨巍又升任宣府巡抚。时敌日窥宣府、蓟州两镇,企图乘机内侵。杨巍见敌势汹汹,便加强防备,以守为战。敌见宣府坚不可侵,遂聚兵有向东南之势。杨巍分别驰书蓟州总督与兵部,均未得到重视。而此时,敌人果然由古北口入犯,京都告急。杨巍遂将兵,保卫京师。后又回镇宣府,杨巍提兵出塞,直捣敌巢,斩敌首100余颗,掠敌闻讯回救,京危遂解。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瓦刺酋长俺答率兵进犯陕西,损明兵六千。杨巍受命巡抚陕西,日夜兼程抵达潼关,先招兵补齐兵员,又募兵三千人屯垦黄河北岸,由是军强马壮,防御日坚。此时,有敌十万侵略山西,攻陷石州,大肆掠夺,男女民众被杀万余。三晋摇动,人心惶惶。朝内议论,非杨巍不能抵御,故特转杨巍巡抚山西。
杨巍到任后,骑马巡境,筑建自平型关至偏头关的墩台。他见省内各府城堡低矮,又加筑百余座城堡。由此,山西边防屹然山峙,敌不敢再犯。抚晋期间,他体察晋民疾苦,以节省开支、恢复民力为急务,革除和减少役杂银十万余两,又为民报批买盐银一万两,使三晋民力逐步复苏。
巍镇抚山西、陕西二省,历时13年,得以5次提升。隆庆帝赞曰:“杨历数镇,控制数千里,当兵革胶葛之冲,未尝失败。”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巍因母年迈,告病回籍养母。
去留两未得 俯仰对乾坤
杨巍在家奉母三年。时敌寇猖獗,皇帝欲挑选守疆之能人,九卿科道上疏三十余道,皆推荐杨巍。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杨巍由兵部右侍郎改任吏部右侍郎。时有江南少年王大臣,扮为内侍,混入宫内被捕。当时,内阁首辅张居正、内侍冯保和前内阁首辅高拱、太监陈鸿有仇隙,欲诬称王大臣是高、陈派来行刺皇帝的,举朝上下议论纷纷。时杨巍正卧病,便请张居正的亲家刑部尚书王之诰到床前,令其规劝张居正,否则张居正将不足垂青史。最后,张居正不得不将王大臣以盗论死,斩于西市,避免了一场冤狱及宫廷讧争。
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杨巍母已百岁,他事母至孝,上疏恳请回籍终养。时杨巍母仍头发乌黑,身体健壮。回乡后第二年秋,杨母得病,想食西瓜。杨巍千方百计四处觅瓜,瓜至而母已故。杨巍伤心至极,发誓从此不食西瓜。每逢暑月酷暑,杨巍只饮白水。后有同僚奇怪,询问此事,杨巍含泪如实相告,此事传为美谈。
母丧丁忧后,杨巍受众卿推荐,历任户部、工部、吏部尚书十多年。伴君如伴虎,杨巍在当时变幻莫测的政治斗争中,独善其身,勤于政事。曾力谏万历皇帝停止修建离宫,以免玩物丧志。张居正被抄家时,杨巍与人联名上书,保全其八十老母。纵观其为官之道,正如杨巍自己所说,“只顾大体,为朝廷求天下无事,大事要小,小事要无,不论乡里相议,惟持之以正,虽有短予者,不动也。”
万历帝久不上朝问政,杨巍接连四次上《请视朝疏》,帝不悦。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杨巍多次上疏告老归田,帝准致仕。此时杨巍已74岁,离京之日,同朝诸公皆设酒饯行,恋恋不忍别。杨巍归乡,唯有一僧友相伴,一仙鹤相随,行李只有一袋诗书、衣被,人皆赞其清廉。
74岁致仕后,杨巍余生18年的“退休”生活基本上是在桃花岭度过的。杨巍居乡期间,热心慈善事业。每次还乡或重要节日,对乡里贫困者施以资财衣粮。杨巍告退的第二年,捐资修补城内外庙宇和桥梁,无桥处买舟以渡。后又将青旗里60亩肥腴庄田捐给县学,以资助学校开支和救济贫困学生。无棣邑学里的诸生也喜欢听他的讲授,他引经据典,但从不涉及朝政,如神龙飞舞,令人如沐春风。
暮年,杨巍自号桃花岭叟,整日与两三僧友出游,还常在禅寺中借宿。以前的世故深谙一概不见,颇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感。他带儿孙伐树开道,种植修竹,以茅草结庐,近90岁尚能荷锄耕耘桑麻田,定期与儿孙讲授文章经术。
这位曾认为“富贵浮云、死生一梦”的太宰,年老时反思一生,厌烦了兵甲之事,只愿天下太平,自己可以高枕卧于茅庐。当年他亦曾登上碣石山,微醉而迷离的双眼向东望去,海涛初生,想起年少时临渊羡鱼,想起十载关山握兵符,想起宦海弄潮全身退,只是不知他又作何感慨……
92岁,杨巍卒于桃花岭茅庐内,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日薄西山。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