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技游江湖 闯出九州名--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携技游江湖 闯出九州名

2012年12月25日04:05    来源: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八极拳泰斗李书文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赵文光

六合大枪

刀枪对练

  “八极拳”整个体系虽源起庆云,却兴盛于沧州一带。第一代传人吴钟受聘往沧州孟村镇教授拳术,收吴永、丁孝武等为弟子。从第二代起,八极拳体系得到不断创新、发展。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至清末时,八极拳已逐渐闻名中国。据吴钟八极拳研究会秘书长叶长泰介绍,自民国至今,习此拳者遍布海内外,有三十余万之多。

  八极拳在三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汲取众家武术之长,伴随产生了许多侠义之士。岁月沉浮,他们渐行渐远,但那些笑看沧海、荡气回肠的故事却久久不息……

  双英出罗疃 矫矫舞金蛇

  在170多年前,直隶沧州孟村镇罗疃村有一职业武师,曰李大忠。此人自幼酷爱武术,为精研武艺,30岁时由大师兄王世同引荐,拜孟村镇丁孝武为师。李大忠还得到吴荣和吴永的倾囊相授,全面继承了吴钟的八极技艺。李大忠技艺大成后,于1847年开设罗疃李家把式房。

  罗疃村张克明拜吴永为师,亦得吴钟之女吴荣的真传,研习武功如醉如痴。一日,张克明到刘家庙与住持僧较艺,张克明用抱肘进击僧,僧虽被击出数步外,而仍蹲立不倒,并曰:“好招!好招!有突无胯!”张克明不解其意,到孟村问其师吴永,吴永遂将该招手法、步法予以解析,张克明复到刘家庙与僧较,一交手即将僧击倒。张克明经20年探求,六合大枪、八极拳皆达上乘,尤其六合大枪尤为精深,有“神枪张克明”之誉。并于1851年,设立罗疃张家把式房。

  李大忠、张克明开设把式房后,各门派来罗疃切磋交流者络绎不绝,二人未尝败绩。有沧州郭某,武功精湛,性喜较技,打遍了沧州的把式房,最后寻访至罗疃,言称拜师,实为踢场。张克明对李大忠说:“我比拳,你比枪。”张克明与郭某较技,二人相距10米,张克明说:“我喊一声‘招’你就得倒下,你不倒我拜你为师。”说毕大喊:“招!”。话音未落,张克明闪电般胯步进击,一招抱肘将郭某打得旋转腾空而起,倒在张克明身后。比枪时,郭某自恃身高力大,持枪速扎,凶猛异常,李大忠不慌不忙,拥枪快如闪电,力道正好,用枪尖把郭某眼皮拧出一个紫疙瘩,郭某拜服,非磕头拜师不可。

  据吴钟八极拳研究会副秘书长鞠长辉介绍,李大忠、张克明与劈挂拳传人李云标切磋,相互仰慕,遂将罗疃八极与对方劈挂拳交换技艺。这是罗疃八极与盐山劈挂的第一次结合。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清末大员张之万回乡省亲,闻李大忠武功高超,特聘请李大忠任府中护卫。一日,李大忠正在授武,一练金钟罩的武师昂首进门,将石磨悬于梁,以头撞击,硬功颇大。李大忠以礼待之,来者以为其胆怯,非得比试。李大忠“请”字刚出口,一招穿阳掌,把来者打得跌扑丈外。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李大忠率众弟子助李云标在盐山抗击捻军。李大忠携大枪杀出重围,返回罗疃。李大忠在花甲之年,与一40岁左右南方高僧较技,却因体力不支,遂用智取,用“狸猫扑鼠”之法,诱僧入机关,李大忠以枪点僧眼皮,僧因执拗,向前过猛而伤目。李大忠甚是懊悔,自责误伤高僧,有辱“神枪”之名。

  而张克明与弟子黄四海、儿子张景星精研八极技艺,开创了动如猛虎、稳如熊罴、势险节短、爆裂突然、刚猛松放的新风格,至今仍在张门后学中延续。他晚年还根据自己在军队中身经百战的经验,将八极拳、六合大枪体系进一步完善提升,成为八极拳发展初期闯天下的中流砥柱。

  换艺传佳话 拳法添新招

  据吴钟八极拳研究会副秘书长鞠长辉介绍,八极拳第四代传人中翘楚者黄四海,自幼习长拳,弱冠即师从李大忠、张克明,经十载昼夜历练,八极拳与六合大枪的技艺日臻佳境。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清末大员张之万聘张克明为麾下武官,张克明携黄四海等人盘桓于张之万身边,长达十余年。一日,在张之万府中有一武举不服,要与黄四海较技,黄四海一再逊谢。武举趁机抓住黄四海衣襟,将黄四海抵于墙上。黄四海乃以手击其面,武举手稍松,黄四海即用抱肘放倒武举。黄四海说:“今日是看府上面子,否则摔死你!”武举惭愧而退。

  黄四海的师弟张景星,自幼随父张克明练习八极拳,其六合枪法更是出神入化。张克明去世后,张景星子承父业,执掌罗疃张家把式房。张景星把师兄黄四海请到把式房。张景星掌功尤纯,枪技更精绝,深夜与儿子张毓衡在把式房对枪,不用掌灯,可见枪技已达出神入化的境界。

  光绪末年,张景星携子张毓衡到武清,专访名重京津的武术名家李瑞东。二人见面后,惺惺相惜,订金兰之交。李瑞东盛赞张景星枪法,要求以太极、金刚八式换张景星大枪,张景星亦要求以大枪换李瑞东太极拳、金刚八式。自此,两家往来不绝。鞠长辉说,“八极门吸收的金刚八式、五路佛拳、太极拳、揉手功等,均是李瑞东的技艺。李瑞东则吸收八极拳、六合大枪等技艺。两门技艺相互融合,传承至今,成为武林佳话。”

  黄四海自张之万府上归乡后,与师弟张景星朝思暮虑,研武如痴,为升华八极,提炼六合枪法,创“八极要领歌”、“六合大枪歌”,凝练“八极一步、大枪一把”,蕴含至简大义。黄四海在“开弓势”之后,补“罗汉打虎势”,其徒李书文在“凤凰双展翅”后加“回身撩阴腕”,使架子更加严正。而为让李书文提升武技,黄四海将李书文引荐到好友黄林彪门中,学习劈挂掌。后黄林彪先生又把小弟子马凤图送到黄四海、张景星处深造八极拳、六合大枪内场技艺。这次两种武艺之间的交流,堪称武林的又一佳话。

  据鞠长辉介绍,同盟会员叶云表、马凤图于1910年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李瑞东为名誉会长。叶云表从形意拳门请来李存义,而马凤图则请来八极门张景星、李书文等。由此,八极拳门的张景星、王忠全、李书文、张毓衡、韩惠卿、霍殿阁等齐汇天津,开创了八极拳在京津一带传承的新局面。

  慷慨教武时 声震齐鲁地

  提及八极拳在清末民国时期的辉煌,不得不提“神枪李书文”。李书文是盐山王南良人,自幼即拜黄四海为师,也得师爷张克明、师叔张景星真传。在习武期间,勤奋刻苦,深得师长喜爱。

  张克明、黄四海和张景星皆是以大枪驰名当时,而且又都是罗疃村人。李书文一下子掉进了“神枪窝”,可谓如鱼得水,习练大枪到了痴迷的境界。据庆云县吴钟八极拳研究会会长常庆祝称,王南良离罗疃15里,李书文每天去罗疃张家把式房练拳,风雨无阻。农闲时每天去两次罗疃,每次都是行步、闯步,或是抖大杆子往返,李书文的神行之功逐渐练成。在罗疃一练就是12年,练至如醉如痴,在家乡有“疯子”、“枪痴”之称。

  李书文的六合大枪日臻佳境,练枪时能把树皮震得脱落。与人比枪时,不论里外缠、带环、刺扎,对手无不应声而仆,百试百中。枪扎香头,火灭而香不折。

  据民国时期《沧州县志》记载,李书文“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窗纸震荡有声;用大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无痕。据李书文的弟子刘云樵回忆:“师父的神枪功夫,咱们练不了,他用大枪挑起八十斤的车轱辘,摇风车似的呼呼转,毫不费力。”1891年,李书文到北京投奔师兄王忠全,被推荐到某王府任镖师。京津名家擅大枪者,纷纷与李书文较技,李书文在北京进行数次比试,皆无败绩,用实力赢得了“神枪李”之誉。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李书文被聘为练兵盘武术教习。由于名气日盛,被选入紫禁城担任光绪皇帝侍卫。

  山东人自古就有练武强身的习惯,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为保卫自己的家园,民间尚武之风日盛。军政当局为了训练军警人员及体育师资,开始倡导国术。1929年12月中旬,山东国术馆在济南创建,馆长为李景林。据山东国术馆教官杨奎山的弟子吴志泉先生介绍,李景林特请李书文来馆。

  李书文所教的八极拳为必修课,特点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贴身靠打,三盘连击”,如猛虎擒羊,如千斤夯地,如炸石雷劲,如震山倒海。主要内容有:八极小架、八极拳、八极对打、搂掌靠背及铁砂掌绝技。李书文为示范“探马掌”发劲,将一掌按在马鼻子上,轻一“哼”气,按掌微震,马竟来不及低头,而全身酥麻,四足立即跪下。这是李书文轻发暗劲,若明发雷劲,壮马立毙。在李书文的精心教授下,山东国术馆成为八极对打的实战校技场。

  而六合大枪也在李书文的影响下,成为山东国术馆的必修课之一。枪为长兵之王,当时,枪法功夫最好的李书文,被公认为“枪王李”,“神枪李”。李书文教枪法,也要从实战中去学练,必须先学二人对练,先从大杆对扎,再练大枪对扎,而后才能单练,上下三盘的同练拦拿扎,练出腰中圈枪能吐出枪花,才能练六合枪。

  山东国术馆又成了对扎枪的实战校技场。有人单练扎枪,将枪头全部扎入墙中,一拔,枪杆脱开,大家议论要挖墙砖。李书文见状走来,拿起枪杆,对准枪孔一扎一带,枪头随着—枪杆拔出来了,大家惊叹这种枪法的软硬劲功夫,实属罕见。一次,李书文一时兴起,也为示范枪法,他手中持枪,对着玻璃窗上的苍蝇,一枪扎一个,等几秒钟后又有苍蝇飞来,再扎点一个,如是数次,而玻璃不破。

  据常庆祝介绍,李书文教授弟子从来不同时传授,而是根据每个弟子的情况,因材施教,单独传授。其早期弟子霍殿阁,武术精湛,曾担任末代皇帝溥仪武师傅,兼任护卫队武术总教习。晚期弟子李玉海,学成后参加了革命,曾担任警卫部队武术教官。

  正是李书文,凭自己精湛武功,走遍大江南北,将八极拳彻底发扬光大。他的晚期弟子刘云樵,做过蒋介石及蒋经国侍卫队武术教官,1949年随蒋家去台湾后,门生弟子三千,遍及亚欧美各大洲。据不完全统计,八极拳李书文一支的传人,海内外现有几万人之多。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