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需要“创造性介入”--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中国外交需要“创造性介入”

2012年12月27日07:06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老挝巡逻执法船(左)与中国公安边防船在湄公河老挝、泰国交界水域行驶。

  2012年的中国外交可定性为“期待与探索”并存的一年

  在北大国关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逸舟看来,2012年的中国外交可定性为“期待与探索”并存的一年。一方面,国民对于外交期待很大;另一方面,中国外交还在摸索。从国家层面有志向做出更有创造性努力,具体问题的外交实践还处于探索当中。

  王逸舟认为,十八大是一个重要的新里程碑,随着新班子的陆续亮相,中国外交还会变化。从当前看,中国外交面临新的外部压力与内部需求,调整在所难免。在王逸舟看来,中国外交需要更多的“创造性介入”,唯有更多的“创造性”才能为中国外交提供更好的方案,因为国际关系的本质在于妥协,找到均衡点,探索出各方都能接受的一个方案。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陈周 王希怡

  人物档案

  王逸舟,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主要学术专长是国际政治专业。1985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毕业,1988年7月该院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1988年7月~1992年5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主任、《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等职。

  关于海洋权益:

  中国应强化“危机管控”

  广州日报:2012年当中,中国与周边海洋权益的纷争日趋激烈、复杂,成为中国外交努力的重要方面。您认为应该怎么解决中国海洋权益方面的难题?

  王逸舟:要彻底解决海洋方面的难题,就需要中国外交“创造性介入”。首先应加强的就是“危机管控”。过去这个概念只在中美军事交往中提及,例如1996年台海危机、1999年炸馆危机、2002年美国侦察机入侵海南事件。这三个事件中中美发展出了“危机管控”,有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不足。

  很显然,“危机管控”不仅局限于控制因擦枪走火引发的大规模冲突,还要扩大至由于岛争引发的大规模游行甚至骚乱。另一方面,我们对危机本身的控制,需要和国际各方面协调起来,例如中国与美俄等大国、甚至与国际组织和海洋法对接,这些工作目前还不够,也是中国外交富于挑战的课题之一。

  中国式“介入”:

  外交先行与民间参与

  广州日报:在您看来,中国外交如何具体践行“创造性介入”理念?

  王逸舟:中国式“创造性介入”,不是军事上的打压威慑,而应该是“外交先行”——穷尽外交所有的智慧与可能性,发挥能动性,积极参与。与此同时,中国式“介入”还需要社会参与,以往的外交都是国家行为,政府主导,社会民间、公民个体和团体参与不够,未来一定要让社会民众在“创造性介入”中发挥更大作用,使国家作用和社会力量结合起来。

  比如,我在非洲访问时感到,很多国家的官方对中国“不干涉内政”原则持积极的态度,但民间和学者却有不同的声音。众所周知,最近10年间,中国政府对非洲的援助力度增加,其中有些援助可能成为当地官员谋取私利的“蛋糕”。对于这种情况,就不能采取“息事宁人”,就需要社会或民间团体发挥自己的作用,加强监督与管理,改变中国在非洲的形象。

  如何解决岛争:

  “创造性”提出新方案

  广州日报:那么,您提及的“危机管控”,应该如何应用到复杂的岛争中来呢?

  王逸舟:目前,安倍新上台后肯定不会在钓鱼岛退让。如何在双方都不退让的情况下,不让事态步步升级影响中日关系、甚至整个地区的安全稳定,这是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在南海的一系列有力动作,也让其他相关国家戒备心上升,联手行动甚至拉“域外大国”(比如美国)抗衡中国的努力加强。应对这些挑战,就更需要有“创造性”的外交努力,形成既能满足我方利益、符合海洋法,更能最低限度让这些国家接受的方案。

  对中国外交来说,这是一场“大考”。除了有硬实力作为对话的基础之外,还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借鉴国际上的解决办法,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兼顾其他国家利益。目前,国际上海洋争端有很多解决模式——比如,共管模式、搁置、第三方监督、国际法庭判案等等。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扬长避短,积极比照、吸收其他国际方案,提出自己的方案。

  对于一些地区性与全球性问题,中国应该更多地“介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丰富过去的“不干涉”理论,应用“创造性介入”。

  关于“不干涉”原则的丰富,需多设置平台、杠杆与抓手,其中区域组织就是中国介入中的良好“平台”、“抓手”。例如,朝核六方会谈是处理朝核问题的平台,上合组织是处理中亚地区问题的平台;近期我们提供了湄公河巡航的公共服务,就是处理跨国流域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抓手。

  参与全球事务:

  意味着承担更多责任

  广州日报:您提及的“创造性介入”为开创中国外交提供了新视角,那么一旦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家责任与压力是否会无形中增大?

  王逸舟:未来中国更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一方面是机遇,另一方面是责任。比如,在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时,不仅意味着更多权利,还有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如何维护相关的国家共同安全,如何处理利益差异引发的矛盾,如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都是我们的新课题。事实上,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迈开了一步。海盗出没的湄公河流域对中国船工一直伤害很大,经过公安部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协调,中国倡导与出资、出人设置“以我为主”的湄公河金三角区“巡逻护航制度”,就是提供区域公共产品的开始。当然,目前中国还没有愿望提供更多的国际安全性“公共产品”,但未来中国会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再比如,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中国如何“创造性介入”国际金融改革,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对外部议论:

  中国不应过分烦恼

  广州日报:对于国际影响力日趋强大的中国,西方媒体会对中国颇有微词,甚至有一些恶意批评、诋毁和污蔑。对此,您怎么看?

  王逸舟:对此,我们不应过分烦恼与看重,这是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听到的声音。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我们也应反思传播方面的不足之处。目前,中国还是“不完整的巨人”,至少在外部呈现上如此。

  从外围来看,中国的外部影响还是集中在经济方面,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推动器”。但中国在价值观上也提出诸如新的文明观、发展观、人权观、和谐世界等提法,外国人或摇头或不解,或闻所未闻。因此,既然中国提出的新的观念尚未给国际社会留下深刻印象,也是“创造性介入”的出发点。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