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锋
一位哲人说过,人不仅追求生命本身,而且也追求生命的意义。父亲肖荣贵生前是一名玩具设计的造型师,他的工作就是给孩子们制作构思新颖、造型别致的玩具,让孩子们通过游戏得到乐趣和启迪,让童年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这个工作父亲做了一辈子。在他诸多的玩具创作中,给我和我的童年小伙伴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绝活”——小汽船。从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他自立门户从事手工制作玩具小汽船,一直到1998年4月去世,他始终在念叨着他创作的玩具小汽船能否传下去。
解放前,父亲曾在几家私人作坊里制作玩具,因为战乱,民不聊生,父亲做的玩具少有人问津。
父亲从小喜欢江湖河海,喜欢故乡的小舢板,他在黄浦江上看到耀武扬威的外国洋船,就想我们国家有一天也要建造大船,乘风破浪,云游世界……他悟到这些要从囡囡做起,于是开始研究制作小汽船。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冥思苦想,父亲的小汽船面世了,这是一只造型别致的小汽船,有别于市面上其他木质、竹质、马口铁质小船。只要往小汽船缸内灌水,再将一盏点燃的小油灯放入船肚内,汽缸里的水烧开后排出的蒸汽便会推动船体前进。不仅如此,小船内汽缸夹层是磷铜片的,水开后的蒸汽使铜片不断上下震动发出“噗、噗”的响声,活灵活现。除了小汽船,父亲又以汽缸为“发动机”,制作出各种类型的玩具舰艇。在上世纪50年代,父亲制作的这些玩具为多少孩子的童年燃起梦想和希望啊!
这些玩具既支撑了我们家的生计,也给父母的兄弟、亲友、邻居带来了工作的机会。随着生意不断扩大,父亲的玩具作坊从开始的两三人扩展到近40名员工,取名为“肖永利玩具厂”。
1956年,公私合营了,“肖永利玩具厂”与其他十几家小厂合并为地方国营上海玩具一厂,父亲的成分也被划定为“小资产”。
公私合营并厂后,只有三年私塾学历的父亲一直在厂里从事玩具新产品的造型设计。他与老同事奚峰(著名演员奚美娟的父亲)一直搭档到退休。
退休后,父亲不愿赋闲在家,又一次拿起工具敲敲打打,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小汽船不断改进。
父亲拿出自己的退休金,不顾烈日炎炎、数九寒天,到处奔波,开出汽船的模具,终于又让玩具小汽船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一次的船体由原来的马口铁皮改为了塑料壳。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曾为包括父亲的小汽船在内的民间玩具题词勉励,要求予以发扬传承。
父亲的手艺在同行内是公认的。父亲生前数次接受厂里安排,担任制作海军新型舰艇模型的任务。每次父亲总是那么激动,不讲任何条件;一旦工作起来,父亲又是那么废寝忘食、精益求精。即使“文革”期间,被造反派剥夺了工作权利,下放到厂内扫地、陪“走资派”接受批斗,但一回到家里,父亲就开始摆弄起图纸、研究起模型来。改革开放后,上海建造当时的第一高楼——金茂大厦时,有关部门还曾慕名来找父亲,希望他帮助解决大厦的一项钣金工程,遗憾的是,父亲当时已经离开了人世。
从小,父亲就要求我们懂得节约、学会储蓄。从1956年公私合营并厂到退休,父亲的工资始终是132元多(“文革”期间每月被减去50元),这个收入在那时来讲算是不错的,可父亲从来不乱花一分钱,就连买水果都是挑最便宜的。当年父亲被造反派勒令主动交出家中的存款时,只有区区480元(其中包括奶奶的30元),令造反派目瞪口呆。
确实有不少人不相信我家只有那么一点钱,但在我稍大后,陆续知道了父亲一部分钱的去向。“文革”之前,父亲有一次带我去法华镇路的一位朋友家。那一次,父亲除留出10元作为回家的路费外,将兜里的190元钱全都给了这位朋友。回家的路上,父亲对我讲,这位朋友患重病,家里人口多,老伴又没工作,很困难……
父亲从小家境贫困,生活坎坷,上学读书的梦想无法实现,因此,他把求知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这些子女身上。上世纪60年代初至“文革”前,我与两个姐姐及大妹妹还在上小学,父亲要求我们每天都要早早起来,在一块50厘米见方的搪瓷板上练习小楷毛笔字,经父亲检查认可后才能吃早饭。每到星期日,父亲又要求我们互相写信,互相批改,以此来提升写作能力……学习、求知——父亲对此总是不断有新要求。
父亲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终生以“仁爱之心待人”为处世准则。我的两个姐姐1966年就去新疆军垦农场,我1969年从上海到吉林省延边地区农村下乡,虽然后来都陆续回到上海工作、生活,但父亲一直要求我们与当地父老乡亲、朋友、同事保持联系,将那一段友谊牢记在心。每当我们下乡之地有人来上海出差、办事、看病,父亲总要抽出空来,尽一番地主之谊。他常对我们讲:不要忘记当地农民养育过你们,要记着自己当过农民,你就会珍惜自己的生活,更会珍惜一切。
1997年秋天,父亲被查出肝癌晚期,经过几个大医院的治疗,终究无大起色。面对残酷的现实,父亲却十分坦然,告诉我们不要再为他浪费国家的医药费。
父亲已去世多年,原父亲办厂时一位勤杂工老妈妈的小女儿,如今虽已70多岁了,但仍时常来看望我年迈的母亲,寄托他们全家人对我父亲的思念。前年,有一位自称是我们家老邻居的耄耋老人送来其孙子的结婚喜糖,弄得我们一头雾水。原来解放初期,老人夫妇俩在东昌路码头上搬油桶,工作繁重。父亲看到后,送给他们钱,让他们去买两个橡皮轮胎做个车子,使得他们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这位老人说我父亲是他们来上海后碰到的第一个好人,终生不会忘记。
父亲是一介平民,默默无闻,与世无争,但他对事业那样执着,他对国家、对他人、对孩子充满爱,因为父亲也有梦。当下,中国首艘航母服役,我向苍天呼唤:父亲,您看到了吗?您若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宽慰!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