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圣迹图》 清·焦秉贞
戴敦邦 《图说唐诗宋词》
史上
读古代圣贤书,图的是修身养性,借鉴智慧,借鉴的是什么智慧?无非是做人做事的智慧,再细致一点,具体一点,无非是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工作学习,如何经营管理,从古人那里吸收正能量,当然,也要剔除负能量。配得上这些项目的应该首推《论语》、《孟子》、《老子》、《孙子兵法》、《史记》等殿堂级书籍。
既然谈到做人做事,那谈恋爱算不算做人做事呢?当然算,那么,像谈恋爱这样的人事能否从《论语》和《孟子》等儒家典籍里吸收正能量呢?当然能。
文/刘黎平
孔孟恋爱兵法:尽心尽意 将心比心 推心置腹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学期,一节课刚刚上完,孔丘老师拍拍身上的粉笔灰,忽然把曾子同学叫过来,提问:“曾参同学,你知道吗?老师我一生的学问和为人,贯彻的是一个原则。”曾同学心领神会地回答:“知道。”
孔老师对这个答案很满意,于是走出教室。教室里却一片叽叽喳喳,同学们想着老师这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问题,都忙着翻阅听课笔记,没找出个所以然,于是纷纷凑到曾同学面前,问:“喂,阿参,老师是不是给你划了考试重点?老师到底说的是什么?”曾同学回答:“很简单,咱们老师为人处世,治学做事的最大秘诀就是:忠恕。”——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孔老师一生践行的,就是尽自己所能,这是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是恕。原来,孔子老师今天划的考试重点就是这个:尽心尽意,将心比心。
有一回,孔老师班上的高富帅学生——子贡,问孔老师有什么名言警句可以一辈子都受用的,孔老师透露说:“将心比心,你不想做的,也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去。”——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讲的几乎是同一个答案。当然,孔子透露的考试重点并非卷面考试,不是面试笔试,要不然就在空格写上“忠恕”二字,答案也太简单了,这孔门弟子也太好做了,这种考试是关于人生态度的考试,是拿一生来做考场,拿整个社会做考场,甚至拿历史来做考场的考试。
孟子:
战国年薪最高的教授
又过了百来年,有个叫孟轲的老师,他或许是战国时候年薪最高的老师,当时齐国给他的年薪据说是十万钟粮食。据考据说相当于6400吨粮食,也有清朝学者阎若璩考据说:十万钟是指孟老师在齐国六至七年的年薪总和。一年也好,六年七年也好,反正就是高。孟教授待遇这么高,靠的什么学术成果呢?其实不复杂,还是对孔老师原有理论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在将心比心的基础上,将爱推广开来。
翻开孟老师在齐国担任教授期间的讲义,发现这么一番话:“言举斯心加诸彼而言。”翻译过来就是说:无非就是将我的心推到对方身上去,去体谅对方,去关心对方。
孔夫子讲的将心比心,孟夫子讲的推心置腹,似乎讲的是管理,其实也可以运用到爱情上去。其实恋爱,就是心与心的爱,讲究的是你心与我心的交流与缠绵,此心要知彼心,彼心要体谅此心。把贤者的心术研究透了,自然可用到爱情上。
灵活运用:爱情诗词体现孔孟思想
五代时期有个叫顾夐的文学青年灵活运用圣贤的经典,写了这么一句含金量很高的爱情宣言:“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成为中国爱情诗词当中的经典,将我的心放到对方的心窝里去,让对方体会我的心,这就是孔子的将心比心,就是孟子的“言举斯心加诸彼而言。”。
当然,不是说顾夐刻意要去运用先哲的思想,而是他在不经意间用到了孔子孟子的思想,也就是说孔子孟子的思想不是象牙塔里的宝物,而是日常生活里的常用物。
为尊重版权起见,这里说明一句,关于顾夐的这个灵感来自于叶嘉莹教授所做的课堂记录,版权所有者是叶嘉莹教授的老师顾随先生,出自学术著作《中国古典诗词感法》(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开场白”部分。
顾夐的这首词名为“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意思就是说,长夜漫漫,夫君不知何处去了,也不来个电话,发个短信, “绝来音”。家里的门,女人的眉,都紧锁着,看看月亮都落下去了,你的QQ还是不在线,手机也在服务区外,叫我怎么忍心不找你?亲,真恨不得把我这颗心的内存全部复制到你的心里面去,让你体会我对你的思念,有多么深。
这就是女方的将心比心。而女方的将心比心,就是要男方也要将心比心,也要学孟子那样“举斯心加诸彼”,要换位思考,你怎么就不体会一下我的思念和埋怨,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女人需要陪,需要体贴,而陪和体贴,就是一种推心置腹,将心比心。
顾夐从孔子孟子那里偷师的“心”移植手术,也被一个叫徐山民的文学青年克隆了,他也有这么一句:“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
或者不把此“心”移植过去,但求对方把“心”改造升级一下,能和我兼容,宋朝的李之仪有一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如果你的心和我的心能兼容,那你一定不会辜负我的相思意。
柳永则站在男方的角度,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对方的“泪”:“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知道自己辜负了对方的泪,算是有心人了。
苏轼则用生者的心去体会已亡人的心,想象亡妻还有一颗“心”,能感受到未亡人的思念和哀伤:“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泪,就是心。
最佳的相爱的境界,就是彼此都把心放到对方心里,或者把对方的心都放到自己心里,于是,李商隐唱出:“心有灵犀一点通。”
总结起来,都是对孔子“恕”和孟子“举斯心加诸彼”的灵活运用,恋爱中的人,尤其是女人,需要贴心,贴心就是“换心”,不贴心不换心,就是负心。换位思考很重要啊。
案例:
卖油郎将心比心得花魁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孔子的将心比心和孟子的将此心加到彼心上,是恋爱总的指导原则,这是“正”,但也要“以奇用兵”,要运用兵法,运用什么兵法呢?运用攻心兵法,无怪乎《孙子兵法》云:“攻心为上。”
案例:《醒世恒言》里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卖油小商贩秦重爱上杭州第一美人莘瑶琴,怎么得手呢?靠着他一桶桶卖油怕是遥不可及了,还是得讲究“攻心”。
卖油郎好不容易见着美人,偏偏美人醉着,不理睬他,这并不妨碍卖油郎施展智慧。
爱情讲究“至诚”
美人半夜起来要呕吐,于是用袖子帮她接着呕吐物;美人吐后要喝茶,马上就“斟上一瓯香喷喷的浓茶”,帮美人醒酒;美人醒来问:昨晚我有没有吐。明明那堆呕吐物还在秦重袖子里,秦重却若无其事地说:你没有吐。给足了美人面子,不把重口味的场面再复述给美人,照顾了美人的口味。莘瑶琴于是感叹:“有这般识趣的人。”所谓识趣,就是这小子能想美人所想,想吐的时候就接着,想饮茶的时候就斟茶,不想狼狈尴尬的时候,就替她隐瞒着,不是尽心尽意,将心比心吗?
莘瑶琴虽然是花魁,其实在封建社会,还是受蹂躏受欺压的一群,需要的不是公子王孙的捧场,不是看客观众的喝彩,而是真正的尊重和依靠,对于花魁这种“心”,卖油郎能推心置腹地去交流,去处理,在花魁遭受打击的时候去尊重她,爱惜她,既然你知美人心,美人就有嫁你的心,于是莘瑶琴终于说出:“我要嫁你。”理由是:“只有你是个至诚君子。”
说来说去,又说到孔子的原话上来了,所谓至诚,就是“忠”,因为“忠”,所以能“恕”,能将心比心,能像孟子所说的“举斯心加诸彼”去行事。
践行孔子孟子恋爱兵法的卖油郎,所以抱得美人归。
以上案例虽然只是小说,但毕竟是浸润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作品,里面透露出中国人传统的为人处世观、爱情观和人情观,真实的不是小说本身,而是小说显示出来的文化内涵。
当然,也得给大家一个风险提示,本人只负责阐述理论,不负责可行性,若照此兵法恋爱失败,本人概不负责。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