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疮疤,露出血肉的一面--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揭开疮疤,露出血肉的一面

2013年01月05日05:40    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1900,北京的春天有点乱》金满楼 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程志勇
胡适曾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放在义和团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发生在一百年前的义和团事件,至今都让人很纠结:赞扬者认为这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批评者斥之为“愚昧落后的排外主义”,评价为何如此极端,甚至水火不容?然而,人为地拔高与肆意的贬低都无助于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要想正确地认识这一事件,只有还原事情以本来面目。傅斯年曾说“史学就是史料学”,但是光有史料还不够,如果没有好的史识、史才,历史只是简单的材料的罗列和堆砌,就会成了记流水账,味同嚼蜡,浑然无味。金满楼的《1900,北京的春天有点乱》严格来说并不是一本严肃的历史学术著作,但他把历史的枯燥、无聊通过另外一种易于接受的写法写出来,还历史以鲜活生动的本来面目,能做到这一点的确难能可贵。
通常搞学术的,尤其是搞历史研究的,往往是“越老越吃香”,历史是一个最讲究论资排辈的地方,年轻人因为阅历方面的原因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作为一名70后作家,轻易涉足那些老夫子们的地盘,让人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首先,义和团事件属于官方盖棺论定的“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其二,义和团事件本身扑朔迷离,再加上一些人为的扭曲因素,大都已经面目全非,需要在史料的探微钩沉上下很大工夫;因此,要想写好一本书,没有一定的勇气和耐力是无法想象的。但读完全书后,我发现我们多虑了。很惊讶于金满楼在史料上的丰富占有,除了熟知的一些清史档案文献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外,作者还充分利用其时文人的笔记、小说和一些传教士、外交官的回忆录这些人们所忽视的历史记录,从而保证了史实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没有一味的拔高,也没有不屑的贬低,作者冷静地考证了义和拳的兴起、演变,用极具信服力的考据去为我们还原历史原貌,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诚如书中所述,义和拳的兴起源于天灾(干旱)、人祸(清政府基层组织的涣散),拳民本是一些贫苦农民,但在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实际利益之后,鱼龙混杂的义和拳也会迅速变质,“扶清灭洋”也会成为某些有野心的义和拳首领的一种策略。极端的排外也是极端的媚外:给洋货改个土名字,就变成了纯粹而传统的中国货;城破后,昔日敬奉“鸿钧老祖”的拳民也会变成热心的天主教徒。历史就是这么地充满了吊诡,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那些以爱心、爱国为名的运动、游行充满警惕。
更不幸的是它卷入了清廷的政治斗争,被某些野心家利用,成为以端王载漪为首的“大阿哥党”浑水摸鱼、争权夺势的工具。骨子里,历史舞台上的这群喧闹的演员,实际上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一己私利不惜绑架大清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只是,可怜的永远是那些无辜的或是被卷入进来的老百姓。真应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那句老话。在作者看来,拳民固然有愚昧、盲目的地方,但清廷统治者的昏庸、自私,西方外交官的傲慢、偏见也同样要负责任。我们常说要全面地看待历史,不为尊者讳,但很多人由于历史观的不同或现实立场的缘故很难做到,作者做到了。
看出作者是熟读《乌合之众》这部经典名著的,他在如实叙述事件时也不忘自己的思考,不时运用《乌合之众》的理论来进行分析论证,切合紧密,丝毫没有卖弄之嫌,又使本书多了一些思辨力。然而,作者并不止意如此,其内心忧虑的是在非理性情绪仍然大量存在的今天,“如何避免曾经发生过的灾难”,流露出作者深沉的责任感。义和团,曾经是中国羞于启齿的疮疤。金满楼这本《1900,北京的春天有点乱》,亲手将那个国人羞于启齿的疮疤揭开,露出它最为血肉的一面。

(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