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先民爱劳动懂生活--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岭南先民爱劳动懂生活

2013年01月05日07:12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发掘区的航拍照片

古陶器

爱美的岭南先民们打造的装饰品。

石锛

渔猎工具——网坠

渔猎工具——箭镞

在古人类活动面上的房屋建筑区内发现大量的柱洞。

  腰古新村沙丘遗址——中国发掘面积最大的沙丘遗址

  2008年7月,广东台山核电站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与此同时,核电站的主场区内,进驻了一支来自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队伍。9个月之后,这个叫做腰古新村的并不怎么出名的小地方出了名,成了迄今为止岭南地区揭露出的面积最大、保存状况较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面”的发现地。2009年年底,在一等奖经常空缺的我国考古界最高奖——“年度田野考古奖”评选中,腰古新村沙丘遗址夺下了一等奖。要知道,即使是当时大红大紫的“南海一号”,也没能获得这样的荣誉。

  衣

  新石器人抛光首饰来扮靓

  台山市腰古新村沙丘遗址坐落在台山市赤溪镇以南约10公里的腰古湾第二道临海沙堤上,距台山市城区距离约44.5公里。因为是一次抢救性发掘,工程结束之后,核电站就在遗址之上建设起来。

  从考古专家们的“技术性”表述来说,腰古新村沙丘遗址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于其在技术方面的全新突破。通过改进沙丘遗址发掘技术、使用数字影像校正和矢量化绘图技术、首次引入三维激光测量技术以及大面积揭露和对古代遗物的全编号记录等手段,大幅度提高了田野考古质量和信息采集量。此外,考古队还邀请了其他学科的专家进行联合工作等。

  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腰古新村沙丘遗址的发现,其意义就在于为当代人了解岭南先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窗口,揭开了一点秘密。幸运的是,与之前所有的发现比起来,这扇窗子开得格外大。新石器晚期滨海人生活的图景,在这里得到了最全面、系统的复原。

  根据当年的发掘领队,如今的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提供的一组数字,我们可以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很懂生活,都尽量让自己过得舒适些,所以选了个自然环境相当优越的地方繁衍生息。遗址所处的沙堤现地表海拔高度约7米,距离现代海岸线直线距离约300米。沙堤所在区域的现代年均气温为21℃~23℃,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0℃,年平均降雨量为2200毫米~240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在800毫米~900毫米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雨水多集中在吹东南风的春、夏两季。遗址东向腰古湾、其余三面为海拔100米~300米的低丘陵环绕,面海背山,这样的环境为先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沙堤的南北两侧分别有山溪流过,北侧背海一面又有泻湖,淡水也不成问题。

  虽然生活在约50个世纪以前,但先民们的爱美之心一点儿也不缺。出土遗物中,包括众多石英磨制成的环、玦,还有水晶磨制成的饰物,这些由古人用简单石器磨制而成的器物部分还使用了抛光技术。

  住与行

  住干栏用陶器

  跟着风迁徙

  新村遗址发掘面积8000平方米,是迄今我国发掘面积最大的沙丘遗址。魏峻指出,此次以聚落考古的方法对新石器时代濒海居址进行大规模揭露,基本搞清了遗址的性质、居住的方式和经济形态,为深化珠三角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遗址甄别出了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被认为对于完善珠三角地区的考古文化编年和谱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是以咸头岭为代表的彩陶之后和以古椰遗址为代表一类遗存之前,存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这类以夹砂绳纹釜、圜底钵和灰白陶圈足罐、圈足盘等为典型器物的遗存年代约为距今4500年~5300年,在彩陶遗存和几何印纹陶遗存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从发掘中,看不出居民们曾采用农耕技术的痕迹;从规模看,这一古代聚落生活的人口约在百人左右。据推测,这里应该是一处“狩猎-采集”社群的季节性生活营地。一直以来,对于广东沿海先民的生活方式有两种比较主要的观点:一是认为他们长期生活在某一地点,基本是定居性的;另一则认为他们会在台风季节来临之际迁往内陆,风平浪静之时返回海边。而新村遗址的发现,似乎为“迁徙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新村遗址的废弃,源于数千年前的一次剧烈风暴潮。难能可贵的是,因为沙丘所在区域的位置闭塞、交通不便,遗址基本没有受到近现代人类活动或者开发行为的扰动,主体仍然保留了“原生”状态。这样的考古资料,对于研究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可信度高、信息含量丰富的资料。

  考古队员们发现,新村聚落明显存在空间上的功能分区。如第一发掘区的南部和东部是房屋建筑区,北部和西部为生产生活区。房屋建筑区内发现大量的柱洞,一些柱洞围成较为规则的圆形或长方形,这是当时房屋建筑的基本平面形态。同时现场的一些线索显示,当地新石器时代晚期居民的住房应该是干栏式建筑。

  食

  六层活动面还原

  古人煮饭打石场景

  说起“台山人”的由来,人们常从“胡妃之祸”的宋朝咸淳年间谈起。南雄珠玑巷成了“台山人”的起源地。实际上,这距离早期先民在沿海地区的活动,差了好几千年。早在1957年4月,广东省文物工作队就在台山广海、赤溪、小江等地发现石凿、石斧、石网坠等石器时期的文物;1982年又在广海甫草山塘村南面沙滩高地发现了一处沙丘遗址,从其中一两米厚堆积的贝丘遗迹看来,当时已经出现了定居聚落,人们开始选择适宜的地方住下来和扩大集体居住地。

  研究者们指出,从各地发现的遗迹和遗物看,当时珠江三角洲的部落居民,以渔猎、捕捞经济为主,岗丘台地遗址或已兼营农业,并且已出现了定居聚落,但沿海一带的沙丘遗址,则多属半定居或流动性栖息的遗迹。

  但新村遗址有着前所未有的突出之处。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文化堆积厚度在1米~2米之间,层位关系清楚。6层古代人类活动面上下叠压,由厚度约15厘米~40厘米不等的沙层分隔,极为宝贵。这些活动面保存好、面积大,单个活动面的面积均不小于1500平方米。石砧、石料、石核、石片、砺石以及半成品和成品的石器,散落分布在每一个活动面上。柱洞、灰坑、灶等炊煮遗迹和遗物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先民们在这海滨“渔村”生活的鲜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

  所谓“活动面”,是古人赖以生活的原始“二维空间”,是相对稳定的、保存了大量人为活动信息的古人生活的“地面”。由于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后期自然、人为等因素的破坏,遗址中古代人的活动面往往难以保存下来,而考古工作往往会受到发掘面积的限制,发现保存较为理想的古代活动面的几率很低。从技术角度来说,散布在活动面上的文化遗物与一般地层出土的文化遗物有着极大的不同,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空间上和性质上更紧密的有机联系,是复原聚落景观和人类行为模式的更有效、更科学的资料。

  炊煮遗迹和遗物的发现,表明人类在这里生过火、煮过饭、储藏过东西;而从锛、网坠等石器成品和半成品,以及石砧等工作面,石杵、石锤、砺石等制作工具,河卵石等石料这一系统完整的石器生产体系的发现,则可以看出这里生产之繁盛。此外是否还能进一步推论,这种生产也有出于贸易的考虑?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