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清华
谁都有坐火车去某个地方旅行的经历,但一味坐着火车而不落地的旅行者,这样的人肯定少之又少。裴济洋的学生证上写着北大哲学系学生,在路上的时候,他只是他自己。他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的时间,坐火车259次,行程18万公里,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通火车的地方。这有他所保存的火车票和沿途拍摄的照片为证。而且,他还写了一本《澄明之境:旅行是为了在路上》,用精湛、诗性和有趣的文字,用鲜活、随性的摄影,抒发与记录了他坐火车旅行的遭遇,以及所闻、所思和所感。
裴济洋把这种坐着火车旅行的行为称为“运转”。事情发生在2009年4月初的一天,坐着火车旅行的冲动突然闪烁在他的脑际。在读高三的时候,他就憧憬着独自去一趟四川,并憧憬着坐火车翻越秦岭,于是马上打开手机,在线查询时刻表,发现北京西——攀枝花的K117次正好是11:20开车,连行囊都来不及收拾,随身背了几本书,就直接打车去了。他来到北京西站时已经是10:45了,他竟然买到了一张卧铺票。
小裴同学终于迈开了他“运转”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到了车上他才知道,这列车走的是安康,而不是宝鸡,所以看不到秦岭,前面是安阳、是郑州、是成都,是一个比一个繁华,一个比一个喧嚣的城市,这都不是他想去的地方。
当他在K117上睡了一觉醒来后,列车停靠在了郑州车站。他走出车厢,在站台上四处张望,突然一个模糊但又鲜明的冲动紧紧地攫住了他。仿佛在远方的黑暗中有某种声音在召唤。这个冲动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他毅然返回列车,背上书包,冲下火车,不顾列车员好心的劝阻,成功地逃离了这列火车。是的,他要去他灵魂此刻最想到达的地方。
于是他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前往兰州。T197拥挤不堪,远没有K117舒适,而且还是站票,连一个栖身的座位都没有,更不要奢望卧铺。于是他就只能直接坐在地板上,和几个抽着烟、去新疆摘棉花的民工挤在一起,直至昏然睡去。但他没有后悔。
小裴同学这第一次“运转”的终点站是兰州。在穿山越岭间,他所期待的远方终于向他解释了什么叫遥远。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他不知道此次列车是行进在平原还是山区,是桥梁还是隧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就在这孤独与畏惧中,他展开一番哲学思考,追问生命存在的意义。
半年之后,他又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运转”,乃至两三年间,北至黑龙江漠河,西至新疆和田,他都乘着火车亲身“运转”到达。他将沿途的每一个站铭记在心里,将相机伸出车窗,拍下大千世界,并详细记载“运转”时所遭遇的一切……他写下与乘务员打交道的细节,写下在车上和民工、官员、母子的交谈,还有如何试图用多种语言和老外们交流,如何充当翻译。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他都毫不犹豫地施以援手。
这的确是一本让人不忍释手的书。除了充满灵性的叙述、缜密的思绪、丰富的信息量和鲜活的知识元,更重要的是,小裴同学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在行迹匆匆之余记录下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感受。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国大学生,他在旅行中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思索,锻造自己的灵魂。他对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纯洁人格的追求,无疑是值得我们欣慰的。
(《澄明之境:旅行是为了在路上》,裴济洋/著,九州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类别:旅行笔记)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