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向天边的小船》演出引人思考。
参加表演的小演员。
文、图/记者刘畅
京剧、童话剧、课本剧、音乐剧、情景剧,78个中小学校精心创作的各类剧目竞技一堂。老师就地取材、原创热情高,孩子们演出精彩“给力”,上月底落幕的“福田区首届学校戏剧节”满是生机活力。最终,《蛙殇》、《情系红原》、《可敬的傻猫》、《摇向天边的小船》等15个剧目获金奖。戏剧的冲突、现实的隐喻、生命的哲理……在孩子们童稚而认真的演出中隐约展现。
不过也有不少剧本或“幼儿化倾向”或说教意味明显,成为校园戏剧表演的“硬伤”。校园戏剧,如何更靠近孩子心灵,陪伴孩子成长?校园戏剧,就是“小儿科”吗?
昨天,对童话剧创作情有独钟,并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中国戏剧节编剧奖”等多个奖项的市剧协副主席陈慧中接受采访,并直言:“儿童剧、校园戏剧,应好好呵护童心的!”
儿童剧要直面现实吗?
——“孩子长大后明其深意,将受益终生”
金奖剧目、寓言短剧《可敬的傻猫》,由上沙小学演出,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财富大厦里,猫妈妈将“取悦主人傍上好人家”作为小猫生存的主课,而一只特立独行的小猫却仍着迷于抓鼠技能,一心准备到打工棚逮鼠,因而被指为“傻猫”——“傻冒”!当妈妈要大伙学习“招财猫”的“招牌动作”时,忍无可忍的小傻猫终于打起背包出走了……
一群小学生,穿上猫咪的服装,进入猫的世界,模样好玩又好看,充满童趣。而当“猫中介”用稚嫩的歌声唱出“世人哪个不招财”时,台下的成年观众在微笑中反思。
“《可敬的傻猫》其实是将沉重的话题用轻松的剧情表现,它是‘身边的童话,现代的寓言’。”陈慧中指出,这次校园戏剧节的很多作品是各校老师原创或者改编,然而,这次大赛前期,陈慧中给各校老师作戏剧创作指导时发现,不少老师创作的作品“幼儿化倾向”很明显,很多创作的思维比较落后,只一味描述美好,仍然停留在《白雪公主》、《灰姑娘》之类王子和公主的幻想世界中。
“儿童剧需要现实感。校园戏剧更是儿童演、儿童看的,但创作者绝不能将自身矮化成儿童,应有一个更高的追求,即让小孩和大人各有所获!”陈慧中说,其实“童话世界,就是人类社会的影子”,你不要担心孩子们不懂,能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才好”,5~10年后,孩子们长大能逐渐明白其中深意,那将受益终生。
孩子“不懂”怎么办?
——“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
现场看园岭小学孩子们演出儿童音乐剧《摇向天边的小船》,是一出美轮美奂的视觉和精神盛宴——这是根据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生命的药方》创作的,讲述大洋彼岸一个小女孩德诺,因输血染上艾滋病,她在周边歧视的目光下,遭遇比病痛更痛的“孤独”,善良热情的小男孩艾迪主动走近了她,先是为她采来一百种鲜花做药,给了她莫大的快乐,最后,德诺是在与艾迪“合伙装死”的游戏中永远闭上眼睛的。在全剧的结尾女孩唱着歌,摇着与男孩玩耍过的那只小船,摇向天边摇进月亮……
男女小主演天籁般的童音让人陶醉,但孩子们对生与死的表达更让人震撼。男主角“艾迪”的表演者是一位二年级的小男生,表演结束后,记者问他明白“死亡是什么吗?”他回答:“不知道”,但他知道最难忘的是“感觉到一个好朋友离开再也不回来了,会很伤心”。
“实际上,让儿童提早了解人生的苦难,培养儿童的同情心,也是儿童剧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陈慧中指出,好的儿童剧是可以达到“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的。儿童剧魅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它能为成年人世界保留一个可回归的精神家园。成年人世界所谓“成熟”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掏出童年拥有的“珍珠”去换取巫婆的“玻璃球”,好的儿童剧应该为儿童观众呵护那串珍珠。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