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 别鸣
“许多年来最奇特也是最容易读的一部小说,将奇谈、寓言和道德故事糅合在一起。”这是读者对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好评。“人们都说电影正在死去,但这部作品证明电影才刚刚被发现。”这是观众对华裔导演李安的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赞誉。
从一本杰出的小说到一部杰出的电影,正确的改编界线究竟应该划在哪里?
一
儒雅的李安,以自己的沉静之风,在2012年的大银幕给出了漂亮的答案。这个答案,会让人想起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诗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穴居着一只猛虎,但面对一束淡雅的蔷薇花,它会蹑手蹑脚,小心翼翼地靠近。这就是举重若轻的魅力所在。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从小说到电影,乍一看结构和层次基本一样,好像改动并不大。但是,细心琢磨,李安的玄机让人吃惊。
合上长达323页的小说,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分略显枯燥的宗教哲思,第二部分惨不忍睹的动物血腥,第三部分关于吃人段落的坦白。不可否认,三部分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断裂:第一部分说教,第二部分奇幻,第三部分书面。
因为如此,它曾经被评论界认为,不可能拍摄成电影。然而,如火中取栗般,李安成功了。
二
且来分析,李安究竟删减和增加了什么,完成了这样神奇的黑暗之梦——
小说第一部分主人公Pi对于三大宗教的求索,关于宗教教义的解释、三位不同宗教导师与其父母的尴尬会面,李安毫不犹豫地全部略去。他增加了Pi的初恋,美丽的舞蹈少女,富有印度地域风情的手姿,以及那根牢牢栓在Pi手腕的红线。
还有Pi与少女分离,那句黯然神伤的旁白:“我记得那一天的一切细节,但奇怪的是,我却不记得我们是怎么告别的。”
在小说中,少年Pi与老虎的初次见面,也并不是因为自己主动的好奇顽皮,完全是因为父亲防患于未然的残忍教育。
小说第二部分Pi能够上到救生艇,是因为船员的恶毒之心;在船上鬣狗钻进斑马的肚皮活生生地撕咬,猩猩被咬下头部的清晰描述,以及那些动物尸体在船舱内的腐烂……这些大篇幅残忍血腥的描写,足以让胃浅的读者恶心呕吐。
李安毫不犹豫地回避或者淡化。他一晃而过地拍下了鬣狗咬死斑马的夜空剪影,他镜头下的船舱甚至显示出神性的圣洁之光。
三
李安还有一处在小说中长达20页的重要删节:体力不支而失明的Pi,奇迹般遭遇另一个也在救生艇上漂浮的人,当两艘救生艇越靠越近,老虎跃进那艘船,吃掉了那个人。
然而在电影中,点亮海面的水母、跃出水面的巨鲸、咫尺天涯的船只、平静如镜的海洋——小说的残忍性被虚化了,观众可以选择相信,也可以选择不信。
我们可以看到:小说更生动和细致,更具哲学上的迷思;而电影更内敛,更唯美,更有整体性和寓言感。
如果换成当下国内著名导演,会怎样改编它?一定会比小说更沉重,更饱含哲理,更艰深到几无故事性,这是可以预想的。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