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之光一生最爱朗诵事业--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殷之光一生最爱朗诵事业

2013年01月14日03:01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殷老谈起为之奋斗的朗诵事业来,滔滔不绝。

  去年12月21日,朗诵艺术家、北京朗诵艺术团团长殷之光做客京华茶馆。78岁的老人精神矍铄,对自己的朗诵艺术生涯和操持参与的诸多朗诵大赛和活动侃侃而谈。殷之光说,他最难忘的朗诵作品当属和刘诗昆合作的《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当年他还曾带着臧克家创作的诗作去老山前线慰问官兵。

  □谈朗诵大赛

  砍价买奖杯以省开支

  去年11月18日至24日,第八届“殷之光杯”朗诵艺术大赛在京举办。殷之光举办朗诵赛的初衷是弘扬朗诵艺术,让爱好者有机会在舞台上展示、表演、观摩、学习,共同提高,从而普及发展繁荣朗诵艺术。殷之光回忆道:“几个老演员、艺术家在舞台上朗诵演出,它的效果肯定是有限的。十年前我就在想,能否在北京经常办群众性的朗诵大赛。于是,我就办了一个殷之光杯朗诵大赛,不求名利,每次我自掏腰包,不收参赛者一分钱。”

  2004年,第一届大赛敲锣开赛。多年来,报名者不断攀升,但大赛每次只甄选200人参与。殷之光介绍,为了节省预算,每一届大赛的奖杯奖章都是他去天意市场买的,“商家总说,老爷子,您又来了啊。他们一个奖杯开价100元,我砍价到70元,最后80元成交。”殷之光说,参赛者一不图名利,二没有优厚的奖金,一个奖杯这样的鼓励就很重要。

  据殷之光留意,参赛者小到小学生,大到87岁的长者,最让他欣慰的是,朗诵大赛结束后,许多优秀选手在基层或是自己的单位成立朗诵团体,群众性的朗诵团体和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勃发。

  87岁参赛者给予信心

  朗诵大赛在2008年第五届时,遭遇到了意外。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殷之光被邀请至国家大剧院和刘诗昆一起合作演出《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殷之光回忆:“回家就发现心脏不舒服。”第二天,殷之光又在北展参加了一场活动,“次日早晨去医院检查,医生马上叫家属签字,并将我送入重症监护病房,说是心脏有严重问题”。此后,殷之光的心脏搭了三个支架。

  劫波过后,在第六届朗诵大赛上,殷之光曾动情地说:“今年我76,争取活到80岁,把第十届大赛办完。朗诵事业是我一生的最爱和追求,为朗诵而生而死,假如我倒在舞台上,就是给自己竖立的人生纪念碑。假如临终前在医院躺着,我想请大夫能批准我再到舞台上最后一次朗诵。”殷之光还许诺,一旦自己先走了,他也留下足够的经费,交由其他人操办。

  殷之光说,多年来他一直觉得老来多病,不知道能坚持多少年,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开,更加伤感。然而,在第八届大赛上,一位87岁的参赛者却让殷之光重振信心,“我对他说,老哥,真敬佩你,你是我的榜样啊。我要学你,把朗诵会办下去”。

  □回忆臧克家 为前线战士写诗作

  访谈中,殷之光还随身带来了一样宝贝——他剪辑制作的4本《留给自己的回忆》报摘集。殷之光说,这几本宝贝集子是他作为自己一生回忆的凭证,“躺在病榻上翻看这些,是有悔恨,还是欣慰;是碌碌无为度过一生,还是留下些精神财富,这些是对自己的安慰。这里有我20多年来的回忆”。在殷之光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报集中最早的一篇——《中国青年报》1961年12月27日刊发的《怎样辅导表情朗诵》。殷老好记性,他清晰地记得:“我组织的朗诵下乡活动,侯宝林还和我们一起去农村呢。”说起报集的由来,殷之光感叹积少成多,来之不易:“这些文章载于各家媒体,有些还是外省市的报刊。我曾在广播电视台工作,每到周末就去存放废报纸的房间翻找,有朗诵的消息就把它挑出来。”

  记者还无意间留意到诗人臧克家为殷之光留下多幅题字。谈起臧克家,殷之光回忆,臧老除了写诗,也爱用山东口音朗诵,“上世纪60年代,那时我只是一个普通小演员。有次办星期朗诵会,我请他去台上发言,他说,诗歌就需要朗诵,就像是一本躺着的书让他能从抽屉里爬出来,从书架上跳起来,从房间里面插上翅膀飞起来,飞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在殷之光眼里,臧克家是诗坛的泰斗,也是位慈祥的前辈。比如殷之光要在北京倡导朗诵活动,臧老二话不说就在倡议书上签名以示支持。

  1986年,殷之光赴云南边防前线慰问老山前线战士,在前线的老山主峰、山洞里、坑道内,殷之光朗诵了许多壮丽的诗篇给战士们提气。殷之光回忆,在去前线前,他曾去臧克家家请他写一首诗作。于是,臧老挥毫写下《生命试卷的鉴定》一诗,交由殷之光带至前线朗诵。回京后,殷之光去臧克家府上拜访,带上一株来自南疆的老山兰。殷之光称:“是云南的战士们托付我转交给臧克家的,老山战士自己种的兰花,是他们的一片心意。”

  □诉说平生事

  从警员转行朗诵家

  17岁那年,殷之光在上海市公安局当刑事侦查员。在他看来,“人都是多方面的,除了当公安,还可以爱好文学艺术表演”。工作之余,殷之光在文化宫、广场、大学参加各种朗诵活动,并在朗诵界崭露头角。1958年,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在全国挑选演员,殷之光被录取。对当年改变命运的那次考试他记忆犹新,“我考的是无实物表演,扮演一名侦查员勘查案发现场。”殷之光说,摄取指纹、拍摄现场、提取遗留物等表演桥段他可谓手到擒来,“我当了8年公安民警,生活阅历正好派上用场。之前我就是一线刑警,命案、火场、盗窃案现场都去过。”24岁那年,殷之光北上去了北京,并从此与朗诵事业结缘终身。

  问到一生中最难忘的朗诵作品,殷之光首推《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殷之光称,这首诗配乐作品由他和钢琴家刘诗昆合作,“我们每天通宵合作,哪一段配什么曲子都反复琢磨。经过十多天的排练,我们就在首体演出。”殷之光说,配乐诗朗诵首演了30场,场场爆满,并引起全国轰动,至今难忘。

  本报记者唐平

  ■茶博士札记

  最爱和年轻人在一起

  殷老一来到茶馆,就和我们聊起刚从三亚回来的经历,他在那里参加了一个活动,除了他都是年轻人表演文艺节目,他说:“跟年轻朋友在一起特别愉快,他们的活力深深地感染着我。”在和我们记者畅谈了两个半小时后,记者热情地搀扶送殷老,他兴致浓郁地搂着记者的肩膀,边走边继续跟记者像朋友一般谈论着他的朗诵事业。

  茶博士谢语

  本报记者谭青 摄/视频

(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