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和她的导弹梦--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才女和她的导弹梦

2013年01月14日05:47        手机看新闻

  一阵急迫而有力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熟悉的人不用看就知道,李贤玉来了。

  1月4日,新年工作第一天。北京的天气依然寒冷。李贤玉早上5:30起床,为正在上中学的儿子准备好早餐,为教学任务颇重的丈夫整理好摊了一桌的资料,然后急忙奔赴自己的“阵地”: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

  和她一起上班,一路上她极少讲话,一直在沉思。记者知道,她的心思已经习惯性地进入了这一天的工作之中。

  初见李贤玉,会因为她身材娇小、外表清秀,得出“弱女子”的印象。但看到她穿上军装,部署工作时,立刻能感受到她身上迸发的力量:这个17岁时摘得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桂冠、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参军到第二炮兵的女性,在22年军旅生涯中多次获得重大科技奖项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这个为第二炮兵信息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导弹专家,有着一种特殊而感人的魅力。

  “我由衷感谢二炮部队。这地方给了我发挥专长的机会,让我圆了人生的梦想!”如今已是研究所总工程师的李贤玉,凭着不懈奋斗和聪明才智,圆了自己成长与成就之梦,也圆了二炮部队信息化追求的一串梦。

  激情与梦想

  “弱女子”李贤玉是如何与导弹结缘的?

  李贤玉是个有名的才女。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研究成果,在同期北大研究生中,都是响当当的。为此,她也深受导师的赏识。

  1990年6月,一位“导弹人”的肺腑之言,改变了李贤玉的一生。

  那天晚上,她和导师来到第二炮兵某部,拜访一位老专家。当老专家听说李贤玉是北大电子信息专业高材生时,满怀期待地对她说,“你如能到导弹部队来工作,那可就太好了!”

  李贤玉心头一颤。听得出来,这话语发自肺腑。但一个女孩子,到军营中会有出息吗?她不免有些犹豫。

  “选择导弹科研这个高科技领域,一定会大有作为的。”老专家的国防情、诚挚心,深深打动着李贤玉。

  当晚回到学校,李贤玉梦见自己穿上威武的军装,身边则是那神秘的导弹。不久,她确定了自己的毕业去向:到二炮去,做一个飒爽英姿的导弹女兵!

  这是一个不简单的决定。作为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硕士生,她曾经试着联系了几个外企公司,每一家都给她开出了优厚的待遇。

  所以,有同学不理解地问:“去部队图个啥?”

  李贤玉一时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她很明确:自己将从事关系国家尊严和安危的事业,为它奉献才华和青春,值!

  带着强烈的自豪感和期待,李贤玉参军来到了二炮某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开始,是下连锻炼。走进基层单位的机房,她一下子蒙了。一屋子的“古董”!最先进的,竟然是人工转接电话。用这么“老”的玩意儿,咋干信息化?

  李贤玉有些心寒。梦开始有些模糊。

  锻炼回来,室主任慈林林告诉她:第二炮兵将研制第一套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26岁的她成为科研团队一员。

  是得要改变啊,要不就太落后了!现实越残酷,奋斗的空间就越大。她暗下决心:瞄准世界一流干!

  看资料、查信息、编软件,夙夜攻关。她要做的是同步模拟再现。两年之后,系统基本成型,被上级火速搬进“战场”检验。

  “中军帐”里,众人拭目以待。突然,前方出现故障,发射中断。而此时,模拟显示器上,弹道轨迹却仍在“前进”。

  “你们弄虚作假,打起仗来是要掉脑袋的!”首长愤然离席。

  按当时技术,发射后有20秒数据“空白期”,而当时未能同步中断的模拟演示,“好心办了错事”。李贤玉哭了。梦中也在哭!

  但是,她并没有放弃。有问题,解决它不就前进了吗?

  信念与压力,激发了她的冲劲。暑来寒往,一个全新的指挥自动化系统终获成功。1995年盛夏,导弹发射演习战鼓擂响,6支利剑,惊天捣海。“中军帐”里,千里战场尽收眼底。观看演习的一位军委首长握着李贤玉的手,连说三个“不简单”。

  这次信息化建设的破冰行动,后来被称为全军的“标志工程”,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贤玉的脖子上,头一回挂上了金灿灿的三等功奖章。

  梦中的她,不由得笑出声来。

  付出与收获

  从一个低起点,追一个大时代,二炮的信息化走得急切而艰难。

  作为冲刺在这个战场上最前沿的年轻人,李贤玉面对的是重重困难、无数挑战。2004年,李贤玉担任某研究所总工程师。那一阵子,她忧心如焚。

  武器装备型号多样,指挥系统“烟囱”林立。想联,联不上。想通,通不远。一线官兵的意见,仿佛是锥心的刺,让李贤玉痛苦:我们是搞信息化的,不解决这种困境是我们失职!

  任务很快就来了。某导弹指挥系统研制工程启动,李贤玉被点将上阵。

  憋足了劲的她,一跃扑向了数字战场。

  带人走遍导弹军营、发射阵地;与官兵摸爬滚打在一起,查需求、找方向。这一番拼搏,持续了1000多个日夜。系统成型后,李贤玉又到复杂恶劣的环境里反复试验了20多次,最终定型列装。

  有一次,李贤玉带领课题组参加某重大演习技术保障任务。现场条件十分艰苦,8月份气候闷热潮湿,装有几十台服务器的狭窄机房气温超过38摄氏度,设备表面烫手。加之高分贝的持续噪音,工作时间稍长,就让人头昏脑涨、注意力无法集中。

  李贤玉从头到尾盯在机房里安装、调试设备和软件,直到系统调试成功时,她差点虚脱。

  前些年,部队急需适应野外条件、机动性能强的信息采播系统。上级把这一紧急研发任务交给了李贤玉,要求50天出成果。

  同行专家得知后感叹:“类似的研制任务,最起码也要半年时间。”

  但李贤玉决心啃下这个“硬骨头”。动员会上,她说:“搞科研就像打仗一样,也需要突击队!”

  时间紧、标准高、难度大。李贤玉和她的团队迅即进入了“封闭研发”状态。吃住都在实验室。夜以继日、加班加点,饿了啃包方便面,渴了喝口矿泉水,困了就靠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

  仅仅6个日夜,她就带领技术骨干拿出了设计方案。

  经过38个昼夜的连续奋战,任务提前完成!二炮首长赞扬说:你们创造了二炮装备研制历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后来,这一系统在玉树抗震救灾、陇南抗击泥石流等任务中,也大展神威,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造与力量

  每当听到“导弹起竖、点火!”的命令,每当看到飞越千山万水的导弹猛烈而精准地摧毁目标,每当得知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越来越强大,这个曾经有些腼腆、纤弱、娇气的才女,总会充满自信,豪情澎湃。

  李贤玉参军后的22年,正是二炮信息化迈开大步伐的22年。

  “和你一起强大,我是多么幸福!”一位同事在节日联欢中吟出的这句诗,令李贤玉为之动容。一个军人的光荣与梦想,原本就是与祖国和军队联系在一起的!

  这年夏天,第二炮兵历史上参演人数最多、武器型号最全的导弹发射演练拉开了大幕。

  南北跨越近万里的“战场”上,数十支发射分队纵横驰骋,异地同令、百箭齐射。为战略导弹部队编织“中国剑网”的,正是李贤玉。

  6年前,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研制启动,李贤玉担任系统总师组成员和第二炮兵分系统副总师。6年中,李贤玉率队上百次下部队调研,收集上万组数据信息,融入全军体系几十次大型试验,成功织就“剑网”,成为网聚三军的重要环节。6年后,系统建成,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6年,全军某重大军事演习号角催征。指挥员运用该系统下达指令,多支导弹旅、多种型号导弹武器闻令出击,出色完成任务。一位二炮首长高兴地说,能把这么多系统“统”起来,真是了不起!这个弱女子,能顶好几个旅长!

  这套系统,成为战斗力建设的“增效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贤玉因此荣立二等功。目睹这一系统的威力,从事科研30多年的装备研究院院长成跃评价说:“这是导弹部队作战指挥系统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