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旗山公园标志。
市中心广场标志。
文/记者龙成柳 图/记者卢 政
黄旗山顶挂灯笼, 市桥春涨水流东。
凤凰台上金鸡叫, 宝山石瓮出芙蓉。
彭峒水濂好景致, 海月风帆在井中。
靖康海市亡人趁, 觉华烟雨望朦胧。
时而思索,时而圈圈点点,调整诗句的位置,在维新路40号为街坊写了50多年对联的周大伯今年82岁,虽然有些字他仅记得音,可思索片刻,他仍清楚地将上述描述东莞“旧八景”的诗句一一写了下来。
不只周大伯,东莞许多土生土长的老人都会背这首诗。
旧八景大多已不复存在
在东莞莞城、东城一带,如果抬头四顾,总能看见一座不高的小山上有个红红的灯塔,每当夜幕降临,山顶上的灯塔会发出一团红光,看起来便是一盏灯笼。这个灯笼其实被东莞人俗称为“大灯笼”,文章开头的诗句“黄旗山顶挂灯笼”指的就是此地,而这里也是被称为东莞“旧八景”的第一景,而这一景,也是东莞市民最为熟悉的一景。
关于黄旗山灯笼,有着这么一个传说,相传黄旗山顶在过去有一棵千年古榕,因年久心空,满山遍野的小萤火虫飞累了都飞到树洞栖息,抱成一团,夜间远看如灯笼一般,奇景传播远近。此外,当时的黄旗山是自珠江入海口海拔最高的地方,黄旗山顶的光源对于那些在海上航行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指引和希望。而此后,因为古榕的枯萎,黄旗山灯笼也不复存在。
“市桥春涨水流东”所指的便是莞城的市桥,此地亦为东莞的旧八景之一。该桥在北宋原名德安桥,是莞城的闹市所在,桥的两旁是小贩摊档,水陆的茶居酒店集汇之地,故被人们称之为市桥。
周大伯回忆,他虽然没有看到过市桥真正的场景,但是他却经常听老人描述过从前市桥过去的场面:桥上两边都是街市,人群熙熙攘攘,而桥下河水清澈见底,船只往来也络绎不绝。“现在虽然市桥路也是一条闹市街,但和从前的光景完全不一样了吧。”周大伯感慨。
原位于莞城西城楼侧的凤凰台也是东莞旧八景之一,名为“凤台秋济”,俗称“凤凰台上金鸡叫”。原址在宋朝时建有上清观,旁边有雁塔,凡中举者均在塔碑上题名。传说山上有凤凰草,曾引凤凰来,每日均有凤凰在啼叫,故名凤凰台。
以上黄旗山、市桥、凤凰台均是位于东莞市区一带的旧八景,可现如今,此三景均已不复存在,即使有的,也都是新建的景象。而至于其他的五景,大多也更是衰败的衰败,废弃的废弃。
旧八景虽重修但“风韵”不再
虽然“旧八景”中大多数已破败,但多年以来,东莞市政府还是致力于对旧八景的恢复。
以凤凰台为例,到了清朝末年,凤凰台已经倒塌,只剩下了台基。旁边的雁塔和上清观也相继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2005年,东莞政府在文化广场二期建筑物圆形广场中央重建现在所看到的凤凰台雕塑。
黄旗山灯笼也同样进行了重建,1993年东莞政府首次投资建设了黄旗岭顶灯笼,重现昔日的光彩,2005年再次重修,整个建筑物有两层,晚上在东莞城区,几乎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望到它。
最新要修复的,则是“觉华烟雨望朦胧”诗句中所描述的觉华寺,该寺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佛教寺庙,由于种种原因,“觉华烟雨”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而在《中堂镇建设文化名镇工作实施意见(2011-2020年)》中,觉华寺被定为修复的古迹之一,相信“觉华烟雨”在不久的将来将重现。
虽然数个东莞旧八景都进行了重修又或者有计划即将修复,但其修复之后的效果却令市民有所担忧。
家住莞城的林伯今年80岁,对东莞的旧八景诗句了如指掌,他也曾经到多个旧八景游玩过,“政府修复旧八景是好事,但修复的时候要尊重历史还有遵照历史文物本身的原貌去修建,不要随意地结合现代化的一些东西。”
年轻人大多不知“旧八景”
对于东莞的老人而言,东莞“旧八景”的诗句是他们人人都会背诵的,可是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不仅诗句不会背,甚至连“旧八景”是什么又或者有没有“旧八景”都不知道。
曾经有着东莞“棋王”之称的何淦葵老人回忆,虽然自己才读了两年书,但很小的时候便会背诵旧八景的诗句,“那时候的老人们经常都给我们讲关于‘旧八景’的传说的,久而久之也就记得了,但因为现在年纪大了,记忆也有点模糊了。”令他痛惜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已经不知道这些传说,甚至都不知道这些诗句了。”
记者在人民公园莞中附近随意问了近20个学生,没有一个知道东莞“旧八景”。
“你不说的话连听都没有听过。”今年在莞中念高二的李同学说,“家里也没听谁说过,可能连我爸爸那一代都不一定知道。”
“不只‘旧八景’,你要问我新八景我也同样不知道,只是模糊记得好像看过有松山湖和中心广场几个,但要说具体的真是不知道。”同样是读高二的罗同学说。
已经毕业并且正在找工作的东莞人廖泳瑜则建议,“无论是东莞‘旧八景’还是‘新八景’,都是代表东莞形象的景色,政府应该多点对这些景色进行宣传,也让更多的东莞人能够了解东莞的文化。”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