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地不同,香港电影“雄性荷尔蒙”极其旺盛。
在去年的12月20日-22日,成龙的《十二生肖》,王晶、刘伟强合作的黑帮片《大上海》,陈可辛的《血滴子》接连上映。这些影片中,既有镇得住场的成龙、周润发、洪金宝等英雄好汉,更有已经成长为硬汉的帅哥吴镇宇、黄晓明、阮经天、余文乐等。
从早年的“铁三角”张彻、狄龙、姜大卫,到成龙、洪金宝的强强联手,再到如今杜琪峰与刘青云、古天乐的密切合作,香港电影市场所呈现出的一直是以男性为主导的合作关系。内地名导们喜欢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方式反而成了点缀。
动作戏撑腰促成“男男”组合
英国著名电影杂志《帝国》曾用“属于黑帮电影和动作电影的时代”来形容香港电影的黄金期,这句话刚好印证了当年香港电影市场男性当道、动作主打的局面。
不管是成龙红极一时的《警察故事》系列,还是文隽炮制的《古惑仔》系列,都是以男性为主的动作类型影片。
由于大批量生产动作片和黑帮片,男性导演和男性演员的强势地位也得以确立。当年为美国《综艺》杂志撰写专栏的著名影评人里奥纳德·克莱迪指出,在整个香港电影市场中,泛滥的动作电影、黑帮电影甚至是喜剧电影,无一例外充斥着男性荷尔蒙的气息,使得女性电影人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尽管香港电影有着张曼玉这样优秀的女演员,但是在整个香港影坛,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吴宇森或杜琪峰这样的男性导演。毕竟影片的类型决定了男性的主导地位。”
随着上世纪80年代由吴宇森和周润发联合打造的《英雄本色》系列、《喋血双雄》等作品大受欢迎,枪战片在香港电影市场风靡了近20年。其间也有周星驰这样的天才问世,让无厘头喜剧风生水起。但周星驰深受功夫片影响,他的电影中动作元素同样很多,铁杆搭档除吴孟达外再无他人。
可以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黄金期,大受欢迎的主流电影均以男性为主打,其中女性角色比重相对较少,“伙伴”之说更无从谈起。倒是以“吴宇森+周润发”、“周星驰+吴孟达”、“成龙+洪金宝”等组合为首的港式“伙伴”关系得以全面确立。
市场爱猛男决定强势地位
除了影片的类型外,市场需求也决定了香港电影男性组合的强势地位。
在截至2011年的香港电影历年票房排行榜中,排名前二十位的电影中仅有《色戒》、《叶问2宗师传奇》和《风云雄霸天下》三部电影的伙伴组合无规律外,其余全部来自于“周星驰+吴孟达”、“成龙+洪金宝”组合以及“杜琪峰+刘德华+郑秀文”这三组“王牌人马”。
这其中也仅有凭《瘦身男女》、《孤男寡女》几部影片声名鹊起的“杜琪峰+刘德华+郑秀文”组合中有女性。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男性组合的票房号召力远远强于男女组合,更别说女女组合了。
而在历年的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中,也仅仅只有一部《孤男寡女》是标准的“男女组合”配置,其余的作品如《少林足球》、《无间道》等电影,均是实打实的男人戏,并没有给参演女星出彩的空间。
直接和票房挂钩的市场号召力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女性演员无法与导演们形成强有力的伙伴关系,只能在一个个不同的男星旁担任陪衬的角色。
《底特律新闻》影评专栏的苏珊·斯塔克认为,香港电影市场是一个绝对的男权市场,女性只是其中的点缀,“香港电影的黄金期,所有优秀组合都是男性导演与男性演员的亲密合作,很少有女演员能够插足其间。这种感觉,就像一个男权社会一样。”
导演偏硬朗导致女星难发挥
除了市场的需求和影片类型外,大导演们的自身风格普遍偏硬朗,也决定了在香港地区,男女组合上位的难度远远大于男男组合。
从早期的邵氏电影公司时期开始,张彻、胡金铨等导演就确立了很明显的武侠电影风格,快意恩仇、激情四溢,其中张彻与姜大卫、狄龙的合作,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在这类主题下对男性荷尔蒙的过分推崇则让这一时期的女演员难有上位机会,仅有郑佩佩和徐枫等极少数演员觅得良机,崭露头角。即使后来狄龙与张彻分道扬镳,张彻新挑选的合作对象如郭追等人,演员也清一色以男性为主。
1975年,洪金宝与成龙在电影《同是一家人》中初次合作,拳拳到肉的真功夫与喜剧的巧妙结合,将港式暴力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在这个有如相声搭档般的组合中,身材矮胖的洪金宝扮演了“逗哏”的角色,打架逗贫样样能来;成龙当时还属于“捧哏”,主要负责“耍帅”。女演员想在这两位身兼导演和主演的硬汉之间插一脚难如登天,以至于他们合作的电影里,女性角色戏份都少得可怜。直到后来洪金宝转职做武术指导后,袁咏仪、李婷宜等女演员才在成龙作品中崭露头角。
当然,香港也有李翰祥这样善于拍摄女性题材电影的导演,但在他的作品中,从乐蒂到潘虹,起用过多位女星,却没有能与之长期合作形成伙伴关系的女搭档。
而“男男组合”则一直沿袭了下去,“吴宇森+周润发”、“杜琪峰+刘青云”等组合就是力证。其中,吴宇森的电影风格偏向于暴力美学,对女性演员挑战很大,因此女星参与较少。即使是后来的郑秀文,也几乎从未在杜琪峰的黑帮片中出现过。
(许思鉴)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