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芸(新闻晚报供稿)
小刀、支架、勺子、竹签,在阉鸡师傅董掌根的手中,利用这些简单的竹制工具就能在1分多钟里完成一场小公鸡的绝育手术,让它成为食客们追捧的美味“阉鸡”。但由于养殖风险大、技术含量高,近年来,老一辈上海人爱吃的阉鸡不但在市郊养殖数量减少,其传统技术也濒临失传。今年已经67岁的董师傅说,目前在上海市郊,能够阉鸡的老法师不足五人。
“老上海人很喜欢吃阉鸡,因为它肉嫩皮滑而不油腻,不管是清蒸还是炖汤,满屋子都是香味。”昨天,记者见到了有着40多年阉鸡经验的董掌根,听他细数传统阉鸡的由来。
原来,公鸡天性好斗,一天到晚喜欢打架,虽然吃得不少,但大量消耗下始终不能长肉,就算长肉,人们吃了也极其“热气”,惟有阉割,才能令其品质得到改良。阉过的公鸡雄性激素减少,性情会变得温顺,活动量也随之减少,更容易长肉。和普通老母鸡不同,阉割后的公鸡不但没有膻味,腹部油脂也不多,特别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鸡肉的油脂一般分布在肌腱和腹腔中,肌腱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健康,而且会提升鸡肉的口感,更为嫩滑。而腹脂则很油腻,在烹饪前往往就被丢弃了。
尽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由于阉割后的小公鸡在养殖过程中容易生病死亡,且养殖时间至少需要七八个月,成本大、风险高,使得不少市郊养殖户逐渐放弃。董师傅也在十多年前开始闲了下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国庆、元旦、春节都是吃阉鸡的旺季,一年四季都有人找我阉鸡。现在一年只有8、9月间一个月的时候在忙,从以前阉2万只鸡下降到了8000只。”董师傅说,除了养殖户减少,阉鸡的辛苦也让不少年轻人打了退堂鼓。
记者昨天从采访中获悉,已经有郊区合作社看中阉鸡的市场价值,从去年开始养殖,目前首批阉鸡已经上市,在去年年末的农展会上一亮相,就获得了市民好评。“只有身体健康,活力充足,毛色亮丽的小公鸡才能做阉鸡。”海旺园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陈印权表示,饲养阉鸡风险不小,因为动过手术的小公鸡缺少雄性激素后抵抗力降低,容易感冒,在最初的一个月里,必须呆在通风洁净的环境中,每平方米仅饲养三四只,远远低于普通鸡每平方米8到10只的密度,避免交叉感染。在其伤口愈合后则要多晒太阳多活动,赶到草地树林中放养。此外还要加大营养喂食,除了精饲料外,后期喂食玉米、小麦以改善肉质。整个养殖过程至少要七八个月。因此每只阉鸡的售价也高达160元,是普通肉鸡的几倍,不过随着春节临近,其销量也在看涨。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