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元援建云南壮族村寨小学--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100万元援建云南壮族村寨小学

2013年01月22日07:24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法衣小学的孩子们正在上课。

  白彦平 摄

  本报记者 白彦平

  历时一年,徐汇区已故老人李清泉捐房助学一事 (本报去年5月30日曾报道),总算“落地”了。

  在成立“李清泉教育基金”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徐汇分会相关负责人前不久专程前往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与当地教育部门签署协议,从基金中拿出100万元援建一所小学,剩余200万元资金用于其他后续援建。

  若从李清泉老人2010年9月去世、他的外甥代办捐赠事宜算起,完成老人心愿的这条路走了远不止一年。

  房子卖了多少钱?

  说起李清泉老人,在上海有许多人知晓。

  去年1月8日的 “蓝天下的至爱”全天大放送活动中,李清泉的外甥顾慰源代替舅舅将一套位于广元西路、面积101平方米的房子捐给市慈善基金会徐汇分会后,他的故事在一夜之间传遍申城。老人生前是一名大学法语教师,他和老伴汤梅君立下遗嘱:不管谁先去世,另一个一定要把他们所有财产捐赠给西南地区“希望工程”。

  然而,由于捐房没有法律法规可以参照,代办人顾慰源先后被一些部门打了“回票”,直至找到市慈善基金会。只是,此时房子的估值已缩水了一百多万元。

  去年5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专门就此事进行调研,特事特办,不得不靠打政策“擦边球”,才使房子在尽量保值的前提下,进入拍卖程序。

  按说这时房子可以顺利变现了,可事情还是一波三折。起先,很多爱心企业对此事表现出极大兴趣,纷纷表示愿意出资购买、支持慈善事业。浙江一家企业还打来50万元的预付资金,以表诚意。后来,他们听闻买房手续繁琐、过程漫长,加之受上海房市下行的拖累,很多企业打起“退堂鼓”,就连预付了50万元资金的那家企业也打来了电话。

  “简直是眼泪水答答滴,关键时刻差了口气。对方表示,企业资金最近有些紧张,不想参加房屋拍卖了。至于50万元资金,你们能退多少是多少,万一不行,我50万元全部捐了也可以。”市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戴礼浩说,作为一个专业的慈善机构,应该充分尊重爱心人士的意愿。于是,徐汇分会将50万元分文不少地退还给了那家企业。

  这么一折腾,原本定于8月份举行的拍卖仪式,因缺少了买家,不得不推迟。

  后经过多方联系邀约,直至9月29日,房屋慈善义拍才在上海拍卖行举行,并最终以245万元的价格成交。上海拍卖行将5%拍卖手续费改为4%,在让利于爱心企业的同时,还将9.8万元的手续费悉数捐出。于是,这套房最终募得善款254.8万元。

  爱心如何不缩水?

  从2010年当时估价的400万元,到2012年捐赠时的300万元,到最终的254.8万元,徐汇分会的相关负责人坦陈:“这一结果,很难让人满意。”

  如何让老人的爱心 “不缩水”?成为徐汇分会接下来思考的另一个命题。

  “我们成立了‘李清泉教育专项基金’,通过动员全社会的慈善力量,发起爱心接力,补齐差额,将基金总额发展至300万元。”戴礼浩说,对于李清泉老人捐资助学的善举,很多爱心人士非常赞同,他们为能帮助老人完成遗愿而感到满足。

  与此同时,还要实现资金“落地”时的效用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援建项目的过程中,做更多的工作。”戴礼浩说,老人遗嘱要求是“支持西南地区的教育事业”,徐汇分会选择了上海对口支援的地区——云南。

  负责具体联络选点的上海市援滇干部、红河州招商局副局长吴元华说,用好这笔钱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将钱花到最需要帮扶的地方去,二是做好和当地政府的协调工作,让当地政府按照对口支援政策进行一比一资金配套,保证爱心“不缩水”。

  “虽然当地政府不可能一下子拿出100万元配套资金,但他们承诺分批配套、陆续到位。这么一算,这套房最终的‘落地’资金已经达到了400万元。加上剩余200万元‘李清泉教育基金’的增值收益,这一数字还将不断增长。”吴元华说,当地政府听闻老人的善举,也给予了最大支持,希望将这一人间大爱发扬光大。

  善款用在了哪?

  援建学校所在地是否真的 “最需要帮扶”?前不久,记者跟随徐汇分会有关负责人赴云南红河州进行了实地采访。

  学校名叫法衣小学,位于红河州泸西县永宁乡法衣村,是一个位于泸西县北部大山里的一个壮族村寨。

  上午9时,从泸西县城驱车出发,沿着仅能容纳一车行驶的盘山路一路向北,没走多久,路旁便是深不见底的大峡谷,道路则是在半山腰上硬生生开凿出来的,到处是180度的U型急转弯。道路外侧筑起了要比一般道路粗壮很多的路桩,据说是为了防止车辆坠崖而专门加固过的。

  一路下坡,迅速下降的海拔高度引起气压变化,压迫得人耳膜发疼。“我们要一直开到谷底,翻到对面那座大山上去,那边的路还要难走,没有水泥路,全是石子路,除了越野车,其他车辆根本上不去。上去后,我们还得再下到一个山谷里,那里才是小学所在村寨。”当地的驾驶员说。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进,记者终于来到了法衣小学。这是一所始建于1956年的农村山区壮族小学,学校现有学生172名,其中170名为壮族、2名汉族,学生来自附近7个自然村,由于山高沟深,离学校最远的自然村,行程有8公里之多,因此148名学生选择住校学习。此外,13名教职工也大多住在学校。

  校长李饶生告诉记者,现在学校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校舍陈旧狭小。由于年代久远,原有校舍屋顶瓦片脱落,每逢下雨便会大面积漏雨,墙体也出现多处裂缝,几年前已被鉴定为C级危房。虽然当地政府、企业投了一些资金,建了球场,换了新桌椅,可是“杯水车薪”。

  “目前我们学校仅有一间女生宿舍和两间男生宿舍,高低铁床总计42张,74名女生挤在一间宿舍。”李饶生说,由于床铺紧缺,她们只能三三两两睡在一起,铁床无边栏,很不安全。很多学生家庭困难,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还有4名孤儿,他们的生活照料也存在很大困难。很多学生没有铺盖,床上垫的是编织袋;无论春夏秋冬,常年穿着同一套衣服。“改造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是我们期盼已久的事情。”

  能解决哪些困难?

  “此次捐赠的100万元,将用于校舍建设。”市慈善基金会徐汇分会会长施涛说,本次援建是一个“一揽子”工程,将涉及到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楼、师生宿舍楼、学校食堂、引水管等。

  记者看到,全校148名学生的集体食堂,是两间简陋的平房,每间面积不足10平方米,一间安了口大锅,地上放着笼屉,是厨房;而另外一间放置了一个菜架子,上面除了几颗大白菜,没有其他物品。午饭时间,学生们端着饭碗,找两块砖头坐下,三三两两散布在学校各个角落用餐。学校虽有饮水池,但却没有资金安装引水管,厨房旁边的一个水龙头,成了学生排队喝水的地方。

  “这些状况预计将在今年雨季前得到彻底改观。”施涛说,按照工程进展计划,学校改造将在今年秋季完成。到时,徐汇区将会充分尊重当地教育部门意见,将学校更名为“清泉小学”,或将教学楼命名为“清泉楼”,让老人的故事在这个壮族山寨广为流传。

  “此外,徐汇分会还计划利用‘李清泉教育基金’剩余200万元的滋息收益,进行学校的后期维护,并对学校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对优秀学生、优秀教师进行奖励。”施涛说,这一资助数额,每年将不低于8万元。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