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张丽珠在英国。
萌珠十岁,与张丽珠一起切蛋糕。
张丽珠与我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萌珠。
张丽珠与双胞胎试管婴儿。
张丽珠与唐有祺携手相伴六十年。(记者 李媛 摄)
“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
在如今这个时代,那些借试管婴儿技术得圆父母梦的人,或许已经无法想象,仅仅就是在二十几年前,这项技术的研究者需要承担多大的压力;他们也许更无法想象,被誉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的张丽珠,年少时的梦想是当一名女飞行员。一个冬日的午后,年逾九旬的张丽珠一笔一划地在她的文集《我的医教人生》扉页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连同她多年来的梦想与奋斗,一起赠与记者。
专题策划:赵洁
文:上海站记者 李媛
大师系列之 张丽珠
20世纪初,他们锐意进取,开风气之先,他们在各自的行业不懈追求,成绩卓然……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跨世纪的大师,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重温一个时代的精髓。
张丽珠,白族,祖籍云南大理,1921年出生于上海,是中国著名的妇产科医学专家,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培育者,被称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是新中国妇产科学的重要开拓者和现代生殖医学的先驱和主要奠基人之一。
名扬四邻的张家“珍珠”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张丽珠,在少女时代就已经开始展露过人的天资。除了书念得好,她还是1935年全运会女子排球冠军上海队的主力,有媒体把她称为队伍的灵魂。“全运会时,我坐在汽车里,还有人拿望远镜看我。”
1937年,16岁的张丽珠以年度“德、智、体全面发展优秀生”的荣誉从上海工部局女中(上海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毕业,响应“航空救国”的号召,考入了当年唯一有航空工程学系的国立中央大学。然而,似乎是命运开的玩笑,她最终还是与女飞行员的理想擦肩而过。
“抗日战争爆发,国立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到了内地。在那种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家里不放心我去走那条艰难而不了解情况的道路,所以我只好留在上海。”作为家中四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张丽珠虽然不是娇生惯养,但也总是受到家人的保护。于是,在上海国立暨南大学物理系借读了半年之后,1938年,她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学医。
其实,学医原本并不是张丽珠的志愿,她之所以成为医学大家,除了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父亲张耀曾在1938年突然因病离世。回忆往事,张丽珠总觉得,父亲是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张丽珠的父亲张耀曾,是早期知名的法学家,也是“七君子事件”的辩护人,他常常教育四个女儿:“我不愿你们为寻常女子,愿你们于家国,于人类为有用之人才。”因此,当在纪念父亲的文中看到了“良医良相尽,此事最堪哀”这样的句子时,张丽珠坚定了学医的意愿:自己不但要做医生,而且要做一名好医生,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
一转眼,七年的时光在张丽珠专心致志的学习中度过。1944年,张丽珠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在参加毕业典礼的那一天,坐在台下的张丽珠忽然听到主席台上叫到了自己的名字,要自己上台去领取最优秀毕业生奖。“没想到呢,我领奖之前都没想到自己会是那一年的最优秀毕业生。”即便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回想起那一时刻,张丽珠仍然忍不住要微微一笑。
在以后的日子里,牢记父亲教诲的张家四姐妹,都各自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张丽珠的大姐后来在美国获得工商管理硕士,二姐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三姐获得生理化学硕士。四姐妹扬名左邻右舍,因为名字中都有个“珠”字而被称为“张四珠”。
回国回家,治病育人
1946年9月,张丽珠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纽约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进修了妇产科内分泌和局部解剖学,又在霍布金斯大学学习妇科病理和妇科手术。由于自己所做的癌瘤早期诊断课题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张丽珠因此获得了英国玛丽·居里医院的邀请,1949年,她又横渡大西洋到达英国。1950年,张丽珠通过考试,获得了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文凭。
但游子总要回家。1951年夏天,张丽珠排除万难买到了回国的船票,从伦敦起航,取道香港回国。回国后,在上海稍作停留,张丽珠便去了北京。随后,除了当医生治病救人,张丽珠也要当老师教书育人。1952年,她开始在北京医学院给学生上大课,1955年,她又开始培养第一批研究生,第一个课题就是她在英国研究的继续——硫酸镁对子宫收缩的影响。
一直以来,学生们都对张丽珠的严厉印象深刻,因为查房时答不出问题就会被她不留情面地批评,但这种教学方式也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来自于张丽珠的亲身体验。“值得回忆的是,我在华山医院(红十字会医院)当实习大夫时,每周一次院长查房,我站在病人的床边,报告病历诊断及治疗过程,并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虽然手里拿着病历,但由于对病人情况了如指掌,所以从不翻阅病历。查房前做了准备,查房时再针对具体病情进行分析,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后来,我一直重视以这样的方式带动我的下级和学生。”
诞生于一穷二白中的“萌珠”
对张丽珠来说,快乐就是在克服了困难获得成功的那一刻,而在一穷二白、非议众多的环境下开展试管婴儿技术,让患者获得做父母的权利,无疑是张丽珠从医六十多年来所克服的最大困难之一。
早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就已经在英国诞生。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各有一例,但都离不开外国专家的帮助。在内地,这项技术更要一切从零开始。
那时候,大家对人卵的形态都没有见过,从配制标准的培养液,选择培养基,购买培养皿,到决定并执行临床各项关键措施,张丽珠都亲力亲为。研究中发现,在我国,特别是在北方寒冷地区,有三分之一的输卵管不通是因结核所致,如果用当时一般采用的腹腔镜取卵,会遇到很多困难。于是,张丽珠采取了开腹取卵的办法,并在1985年体外授精成功。
1986年,在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卫生部将试管婴儿研究工作列入“七五”重点项目,由北医三院、湖南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三个单位同时分头进行。张丽珠和她的研究小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1988年3月10日,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医三院的手术室里诞生。
这个女婴名叫“萌珠”,出生时体重7斤8两、身长52厘米,身体健康,哭声响亮。襁褓中的萌珠被张丽珠欣喜而又珍惜地抱在怀中的那张相片,也成了新中国医学史上永不褪色的画面。
接下来,成果接踵而至——1988年3月18日,中国首例“配子输卵管内移植婴儿”在北医三院诞生;1988年5月27日,中国第二例试管婴儿也在北医三院出生。但张丽珠和她的研究小组并未就此停下追寻的脚步,仍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1989年,张丽珠试用在阴道超声引导下,经阴道一根针取卵;1990年越过了腹腔镜技术,将创伤最小的B超下阴道穿刺取卵列为常规。
千里偶相遇,携手六十年
1946年,当张丽珠搭乘“梅格斯将军号”前往美国时,与她同船的还有三姐跟她的“同行”唐有祺,但她和唐有祺两人并没有过多交流。上岸后,他们各奔前程,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又是几年过去,1951年,两个人都冲破重重阻隔,从海外回到新中国,回到了上海。有一天,唐有祺的一个大学同学告诉他,他夫人有个中学同学回国了,而且她的妹妹也回国了。“我一听,是两姐妹,就想起了当年船上有那么两个人。于是就问,是不是1946年坐船出去的那两姐妹?于是,我们就遇到一起了,之前我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的。”唐有祺笑着说。接下来的事就顺理成章。1952年1月18日,唐有祺和张丽珠结婚了,从此相伴到老。在唐有祺的眼中,张丽珠是一个对人生有很高目标的人,“有人说她傻,但我觉得她不傻,她很单纯。”
张丽珠的生日是1月15日,只与结婚纪念日相差3天。“2012年1月,本来要给她做生日的,不过我想生日年年都有,我们结婚却正好是六十年,就隆重庆祝了一下。我们俩,结婚时都已经三十几岁了,能够在一起走过六十年,真的不容易。”说这些时,唐有祺满眼充满爱意。
(感谢寸丽香先生对本文提供帮助)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