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白金三品”装饰吉祥龙马龟纹--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汉“白金三品”装饰吉祥龙马龟纹

2013年02月03日07:04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楚 “郢爰”金版

西汉 金饼

汉 马蹄金

唐 五十两船形银锭

南宋 十两金铤

元 行中书省银锭

  金银货币不仅是中国古代货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含着吉祥文化内涵的宝库。春秋战国时期的金贝和银贝已被人们视为吉祥物。秦汉的黄金货币已有柿子金、麟趾金、马蹄金等吉祥造型。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由政府铸造发行的银质货币“白金三品”,因铸有龙纹、马纹和龟纹而备受关注,银质货币从此也刻上了传统吉祥文化的烙印。

  图文/ 钟葵

  解读古代金银货币

  在中国历史上,贵金属黄金和白银很早就作为货币使用了。据考古发现,我国在殷商后期已使用黄金。到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的使用更为普遍,其中楚国的金版是中国最早的原始黄金货币。

  中国金属货币的最初形式是模仿海贝制成的青铜贝,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时有包金贝、鎏金贝和银贝出土。金银贝尽管有货币的造型,但它们是否作为货币流通目前尚不清楚。金银贝在当时肯定是财富的象征,同时也是吉祥物,通常作为装饰、赏赐和陪葬之用。

  楚国最早出现金版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黄金作货币最多的国家,楚国的金版有龟板状和圆饼状两种器型,正面打印有铭文戳记,戳记有方、圆两种。常见的是方戳“郢爯”两字,旧释“郢爰”、“郢寽”。“郢”是楚国首都的名称,“爯”是重量单位。金版可根据需要随意切割衡量使用,因使用方便,故一直沿用至西汉。

  秦国也是大量使用黄金货币的国家,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除了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外,还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在秦始皇之前的几代秦王已积累了大量黄金,到战国晚期,秦国的黄金拥有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当时秦国的黄金货币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的楚国金版;二是利用本地产黄金仿造楚国金版;三是秦国自己浇铸发行的金饼,因形如干柿状,故称柿子金,这种柿子金也一直沿用到汉代。

  柿子金为圆形,直径约6厘米左右,重约250克,正面光滑,中间下凹,一般有一个很细小的阴刻文字,戳记吉祥文字或数字符号,如金、吉、千等等。

  汉铸麟趾金和马蹄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货币分为两等,黄金货币为上币,单位为镒(二十两),半两铜钱为下币。至汉朝,黄金的单位改为斤,一斤折合铜钱一万枚。据史籍记载,汉武帝时曾铸过麟趾金和马蹄金,在外形上比柿子金更有吉祥意义。另外,还铸过三种银锡合金币,称“白金三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由政府铸造的银质货币。

  麟趾金和马蹄金正面光滑,呈圆形或椭圆形,背面空心,周围隆起呈水波纹,剖面成“U”形。因实物不多,目前人们对麟趾金和马蹄金的区别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呈圆形者或为麟趾金,呈椭圆形者或为马蹄金,因其形状与马蹄相似。

  关于汉武帝时期铸造“白金三品”一事,《史记·平准书》记载:“又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选’,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椭之,其文龟,直三百。”《汉书·食货志》也有相同的记载。由此可知“白金三品”最值钱的是装饰有龙纹的圆形币,值3000枚铜钱,其次是装饰有马纹的方形币,值500枚铜钱,而椭圆形的龟币也值300枚铜钱。

  另外,汉武帝在设计“白金三品”时已充分考虑过如何在首次发行的银质货币中加入吉祥文化内涵,通过在“白金”上装饰龙纹、马纹和龟纹,分别象征“天用”、“地用”和“人用”,使“白金三品”成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吉祥货币。可惜的是,因出土实物太小,目前学术界对“白金三品”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南北朝金以两为单位

  自南北朝以后,由于金价昂贵,黄金开始以两为单位,金银货币的形状也出现了变化,有金银铤、金银饼、金银钱等。唐朝经济繁荣,金银除了用于储藏,也用于支付和流通,包括赋锐、赏赐、军政开支、进奉、捐献、送礼等,特别是白银在支付上逐渐重要起来,所以留存至今的金、银铤和金、银饼也比前朝多。唐代金、银铤的吉祥造型比较多,有笏形、条形、长方平板形、束腰形、船形等。金、银饼的制作规格也不统一,铭文的书写有凿刻的、有墨书的。

  “元宝”称呼从元代开始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金银货币主要用于大宗商品交易,支付小额交易要把金银货币换成铜钱。而为了解决携带大量铜钱不便的问题,又要把铜钱换成金银货币。为适应这种市场需求,宋代出现了经营兑换业务的金银铺。宋代金银货币最常见的是铤,宋以后多称锭。大的银锭重五十两,以下依次有二十五两、十二两半等,小的银锭没有一定的等级规定。

  在形状方面,宋代金银货币有金牌、金饼、马蹄金、瓜子金等。牌是长方形的,比较小。另外还有金叶子、金箔以及金币,如北宋徽宗宣和年间铸造的“宣和通宝”金币、南宋孝宗隆兴年间铸造的“隆兴通宝”金币等。

  在元代,法定的货币是纸币,白银则是纸币的保证金。现在所见元代的银锭,几乎都是五十两的大锭。在元代银锭的背面,有的铸有“元宝”二字,人们把银锭称为“元宝”,应起于元代。元代银锭有五种类型:第一,扬州元宝,正面铭文为戳记型,有纪年,文字较多,背面有“元宝”二字;第二,背面有铭文记地名,如“太原”、“平阳”等,多为赋税银锭;第三,正面戳记铭文,背无文,多为盐税银锭,以“真定路”者多见;第四,正面凿刻铭文,背无文,铭文包括重量、用途、铸造机构、银匠姓名等;第五,库银,正面无文,唯背有“元宝”二字。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