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介甫与沈从文亲密交谈。
文/上海站记者 李媛
当莫言从瑞典捧回诺贝尔文学奖时,很多人都会想起沈从文——这位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身而过的文学大家。而说起沈从文,就不能不提到美国汉学家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他所著的《沈从文传》是公认的沈从文研究中的重要作品,他也被誉为“国外沈从文研究第一人”。
在接受采访时,现为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的金介甫告诉记者,他仍然在关注着中国作家,“我佩服莫言的《酒国》,他是一个天才,有了不起的想象力,我也喜欢李锐的小说,他的文字有一点像沈从文的文字”。
几经打磨,著书《沈从文传》
在海内外沈从文研究界,金介甫的《沈从文传》几乎被列为必读书目。而令作者自豪的是,这本书不单是写沈从文的第一本传记,还可以说是沈从文“同意”的一部传记——这是因为,沈从文并不轻易接待来访者,但金介甫,一个远道而来的美国人,却能在1980年6、7月间的短短时间内,与沈从文单独晤谈12次,每次都长达三四个小时。
不止如此,在这样密集的谈话之间,古稀之年的沈从文还带着金介甫去游览了北京的香山、天坛和长城。1980年冬天,沈从文到美国探亲时,又与金介甫在耶鲁大学傅汉思、张充和(张兆和之妹)夫妇的家中,进行了6次促膝长谈。
“起初,沈老不大愿意谈文学。我曾经研究湘西地方史,所以我们先慢慢地谈湘西,之后,沈老才愿意跟我谈文学问题。”尽管在中国人看来,金介甫的汉语已经足够流利,但他仍然觉得自己汉语不好。他告诉记者,自己与沈从文的交谈,常常需要张兆和帮忙“翻译”,“沈从文的湘西口音不好听懂,恐怕我讲汉语也不容易听得懂。”
不过,这些都难不倒金介甫,他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听不懂人名、地名、文学杂志的刊名,就用笔写中文字来“笔谈”。与沈从文聊天的时候,金介甫还带着一个小录音机,每天访问结束后听录音带,有不明白的地方,在第二天继续提问。
1983年,沈从文因中风而瘫痪,从此就由他口授,张兆和代笔,继续与金介甫通信。
就是这样坚持不懈地追寻,金介甫在自己的博士论文《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基础上,加入大量一手资料,最终写成了《沈从文传》,该书出版后受到广泛注意,甚至成为沈从文研究的必读教材。
关注中国,是因为那些方块字
事实上, 1972年,还在哈佛大学读书的金介甫就开始阅读沈从文的《边城》。1977年,29岁的他以《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也正是这一本沉甸甸的博士论文,才让沈从文对这个异国他乡的美国小伙子青眼有加。
其实,金介甫早期是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地理学。“记得我8岁的时候,我看外婆家里的地图册,觉得很有趣。后来,我知道中国是一个重要国家,也对那些方块文字产生了兴趣。”在芝加哥大学毕业后,金介甫转到哈佛大学,但哈佛没有地理系,所以他最后选了历史系。“那时,我的老师正在看沈从文的《边城》,他推荐给我读,由此,我对中国二十世纪初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汉学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和各种各样的作家。但在那个年代,寻找沈从文的资料并不是那么容易。1975年,金介甫走进纽约唐人街一家书店去搜购沈从文著作,书店店员却告诉他没有。于是,金介甫又当起了“考古学家”。那时候,一些中国学者已经找出了许多沈从文曾经用过的笔名,金介甫就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图书馆中寻找沈从文留下的雪泥鸿爪。
还有一个障碍就是语言,虽然那些方块字的魅力吸引了金介甫,但要学会汉语,还颇费了一番周折。“记得芝加哥大学的中文科把中文当作一种‘死’的语言,主要教我们文言文。我再去密西根大学,学习怎么讲当代汉语。”
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金介甫觉得大概这一生都不会见到沈从文了,但没想到几年之后,事情就有了转机。1979年,金介甫给沈从文写了一封中文长信,并附上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过了一段时间,沈从文的回信到了。1980年,金介甫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北京,真正见到了沈从文。
希望世界读者,多读中国文学
上世纪80年代,沈从文曾经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几次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金介甫也曾经参与其中。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早在2000年就与金介甫相识,“他到我新泽西州的家里来住了一个晚上”。金介甫告诉记者,他喜欢莫言的小说,最佩服《酒国》。
在研究沈从文之后,金介甫继续把目光投向中国作家。“我先研究中国的侦探小说和罪案小说。在美国,我们很多人是侦探小说迷。我看了香港岑萤编的两本集子,《中国大陆罪案小说选》和《中国大陆侦探小说选》,觉得不可思议,之前很多年中国并没有这方面的小说,怎么到了现在,中国作家一下子就写出这么完美的侦探小说情节?”
后来,金介甫再度来到中国,访问了不少法制文学作家,同时,他还去一些法制文学刊物的编辑部与编辑聊天。到了上世纪90年代,金介甫开始阅读中国的“反腐小说”,“我先看陆天明的《苍天在上》,我也喜欢张平的《抉择》。我觉得,反腐小说比官场小说写得更深刻一点。”
金介甫希望世界读者能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多选中国文学作为读物。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