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一山三治,星星竹海处境尴尬--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图文:一山三治,星星竹海处境尴尬

2013年02月26日05:29    来源:湖北日报    手机看新闻

湖北日报讯 图为:星星竹海景区大门。(记者 杨平 摄)

  图为:星星竹海一山三治,权责模糊,万竹折腰也没人管。(记者 杨平 摄)

  记者 陈岩

  编者按

  上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全省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执法检查结果,37个受检查的风景名胜区中,武当山等14个风景名胜区被评为优秀;陆水湖等16个风景名胜区为达标;腾龙洞、唐崖河、大洪山(京山)、神农峡、九宫山、星星竹海、清江7处风景名胜区为不达标,被通报批评,并责令今年6月底前整改到位。

  连日来,本报派出两路记者探访星星竹海、大洪山(京山)、神农峡等景区,揭开问题景区的神秘面纱,找寻症结所在,以期探寻解决之道。请看记者从景区发回的报道。

  旅游规划VS总体规划

  从武汉出发1个多小时就到了星星竹海。但见8根粗壮的竹绿色柱子,撑起一个白墙红瓦的牌楼,牌楼上方竹绿底上起了四个白色大字“星星竹海”。一阵凉风吹过,竹子的清香扑面而来。

  见到叶正学,他递给记者一张名片,名片上方写着“咸宁星星竹海生态风景区”,中间写着“叶正学书记/主任”,底下一排落款地址却是“咸宁鄂南大竹海管理委员会”。

  明明是星星竹海,地址咋变成了鄂南大竹海?

  叶正学解释,2009年,咸安区委、区政府整合星星竹海、双石水库、赛丰竹林、飞仙洞和鸣水泉的旅游资源,形成以星星竹海为中心的88平方公里生态旅游风景区,把星星竹海更名为咸宁鄂南大竹海。但因为鄂南大竹海不如星星竹海的名声响,所以他将星星竹海放在名片的显眼处。

  他说,“星星竹海是全国四大楠竹基地之一,这里14.7万亩竹林,宛如天然氧吧。1997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作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星星竹海有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吗?

  “有啊!”叶正学拿出一本《咸宁鄂南大竹海生态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说,“2010年3月已通过专家评审。”

  “可这是旅游规划,而且是鄂南大竹海的,不是星星竹海的规划啊?”

  “这是我们请全国一流设计院——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搞的,花了近100万元。省住建厅不承认这个规划,是想由住建部门指定的单位编制,那又要花百把万,咸安不富裕,没有这个财力。”叶正学撇撇嘴。

  专家点评:中国地质大学园林景观专家万美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保护、利用和管理好景区资源的重要依据,主要内容应包括风景资源评价;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范围;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容量等。省级风景区的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备案。风景名胜区应当自设立之日起2年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

  星星竹海迄今既没有编制总体规划,也没有详细规划,违反了《风景名胜区条例》。而且,咸安区擅自将星星竹海改名为鄂南大竹海,也违反了规定。目前这个“大竹海生态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属于概念规划的范畴,主要内容为旅游开发,不能代替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何时终结“一山三治”

  虽然成立了咸宁鄂南大竹海管理委员会,但体制并未理顺。叶正学坦言,星星竹海旅游发展不快的主要原因,一是体制不顺,二是星星竹海到嫦娥湖有12公里的路尚未修通,三是星星竹海山上缺水。

  在管理体制上,鄂南大竹海管委会主要管招商引资;经营由咸安区旅游局管;88平方公里涉及的8个村、1万多人则归当地政府——汀泗桥镇管。

  一山三治造成:有利益处,“人人都在管”;出事时,“处处无人管”。

  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模糊、政企不分、利益纷争……处境尴尬的星星竹海风景区乱象丛生,在保护、规划和建设上,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状态。

  追根溯源,造成星星竹海多头管理的窘境有历史原因。咸安区旅游局副局长潘兴明说,1987年,国家旅游局拨专款10万元在此兴建瞭望台、牌楼、荷香居等旅游配套设施。1995年,咸安区旅游局贷款300万元,对星星竹海实施全面开发。建起了竹海山庄,并成立了竹海山庄管理处,属于事业单位,后来改制为企业,一直负责收取星星竹海门票。

  按照潘兴明谁投入、谁受益的观点,旅游部门投入了资金,经营方面理应由旅游部门管。不过,他话锋一转,这么多年,星星竹海一直处于低水平经营,没赚到什么钱。

  去年一年,旅游人数大约为5万人。“旅游收入多少?”潘兴明表示不方便透露。但稍加计算,门票20元一张,星星竹海一年最多也就100万元的门票收入。

  据介绍,竹海山庄有30间客房,60个床位,但客房里墙壁斑驳,被褥潮湿,床位基本闲置。“山上缺水,住宿条件又差,留不住客人。”潘兴明摇摇头。

  专家点评: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副秘书长厉色:长期以来,对风景名胜区与旅游业的关系存在着模糊认识,导致部分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被弱化,出现错位开发。

  国家设立风景名胜区的首要目的是保护景区的生态资源,而不是把赚钱盈利放在第一位。但现实中,原本处在风景名胜区功能最末端的旅游功能被无限放大。多头管理滋生了重开发、轻保护,以经营代替或挤压管理的问题。建议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借鉴美国、英国等国经验,把风景名胜资源交由国家统一实施管理,除了由政府提供资金外,还吸收社会捐赠。

  官方声音

  去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关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执法检查结果的通报,还公布了《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30年发展公报》,公报称,资源保护是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核心内涵。

  “保护管理不达标,就要被黄牌警告,限期整改;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将被红牌罚下。”参与检查的省住建厅官员说,“将景区门票出让给企业经营是7处濒危风景名胜区存在的普遍问题,此外,多头管理、未编制规划、违规建设等违反《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