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沟全景。
王冬青摄
古道茶社。
闫晓伟摄
顺着九曲十八弯的龙门河,沿途峰峦耸峙,崖壁如刀砍斧削,层层梯田,逶迤连绵。不到半个小时,车停在一座石桥前,后沟村到了。这是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的后沟。
走进后沟,这里只有安静。村口的古槐上停满了山雀,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越发显出别样的静谧。
沿着一条石砌的村道缓步向上,一处处院落、庙堂、窑洞,饱经沧桑,眼前的戏台、门楼、碾盘,也都传递着古朴。
后沟村高寿几何?不知道。村中有一处寺庙,庙中有一块石碑,是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重修的观音堂碑。碑记说此庙“年代替远,不知深浅”,可见大约400年前古人已弄不清庙建于何时。
在汉语里,“村落”这个词,有一种生发的力量,好像一粒种子落地生根。时光把后沟村安顿于此,逐渐繁衍出那么多的窑洞、庙宇,代代生民。
村里有耕地1100余亩,大都在南北两坡山顶的黄土旱塬上。“我们种梨、枣、玉米、小米,原生态无污染,咱的梨还进贡过乾隆爷呢。”张春贵说。
张春贵是后沟村的村支书。他自然没见过“乾隆爷”,那句透着自豪的话,想必在村里传过好多代了。
张春贵说,几年前,后沟村开发旅游,村民或多或少从事旅游接待、特产买卖之类的营生,但传统的种植业依然是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如今农业日益走向机械化,后沟村由于地势所限,只能沿用古老的耕作方式。村里的农耕氛围,也始终被坚守着。
有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002年,一个负责“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专家小组一到后沟,便被这个沉睡在黄土高坡上的小村落吸引。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中国北方难得一见的古村落,用村口简介牌上的话说,这里“浓缩保存了千百年来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
张春贵说,榆次区政府2005年4月对后沟进行原生自然式保护开发,以村民自然生产生活和村落自然形态为保护内容,除了必要的古建修复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外,不进行历史内容之外的修复建设。
后沟人自古就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村中设有制作各种生活必需品的作坊,如酒坊、油坊、醋坊、酱坊、豆腐坊、米面坊等,村民不出村就能满足基本生活所需。
民居大多是穴居或半穴居的窑洞。窑洞四季如春,冬暖夏凉。明朝名士陈凤梧途经榆次,曾有诗道:“土穴犹存太古居”。窑洞一般都依山顺坡而建,因地制宜、随形生变,在取向、高低等方面都不对自然造成更多破坏。
砖木瓦石也多就地取材,因质而用,各尽其性。遥相呼应的石窑、土窑、砖窑、明券窑、土挖窑、独体窑、里外窑等,形成了后沟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景。
徜徉村中石径,道旁的石砌墙上不时可以发现一些出入水口,这是村里的排水系统。水道或明或暗,遍布整个村落,从村东北、西北高处起,穿村过院,沿着东、西两道山梁,形成“黄龙、黑龙”两个体系,最终流到村西南、东南留水口,汇入龙门河。
村中老人回忆,早年天降大雨,院无积水,路不湿鞋。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对这一完整而精细的地下工程也赞叹不已。
村东南军坪崖上的魁星楼,是村中最高的庙宇。站在魁星楼旁回望,黄土坡上层层叠叠分布着70余户人家。在那里,后沟村静静地生活了几百年,也许上千年。
小贴士
怎么去 从晋中市区出发向东走S317,在东赵桥左转行驶约6公里即到。太原市到后沟村约1小时车程。
吃什么 剔尖、剔八姑、猫耳朵、不烂子、莜面栲栳栳、豆面抿圪斗、拨鱼儿、油糕、灌肠、刀拨面、揪片等各种晋中特色面食。
玩什么 油坊、醋坊、磨坊、酒坊四大作坊可以让游客亲身参与制作。
本版制图:张芳曼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