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岳父(第二排右一)与部分民兵合影。
□周东升
岳父李子美,今年81岁,是一位退休工人。在他老人家八十余年风风雨雨的人生旅程中,曾留下许许多多难忘的记忆。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着岳父辛苦奔波的足迹。在这些影像中,最让老人家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那张1959年6月定格在津浦铁路复线施工现场的合影。照片中的岳父风华正茂、英俊潇洒,依稀能够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正燃烧着的那股火热激情。
1957年,随着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祖国各地百业俱兴,国民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这时,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津浦铁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繁忙的运输需要。这条由清政府于1908年通过从英、德两国贷借款500万英镑修建的铁路,历经战争破坏,年久失修,本身就已是伤痕累累。为了彻底解决运输的压力,国家决定投资兴建津浦铁路复线。1957年5月,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济南铁路局先后调集8个工程队及民工20万人,铺开德州站至蚌埠站的复线工程建设。
1958年8月,津浦铁路复线宁阳段开工建设。该段复线北自磁窑公社堡头村进入宁阳境内,南至南驿公社赵家坝,直通曲阜县(今曲阜市),全长25公里。沿途沟壑湖汊纵横,山地丘陵连绵,地质结构极为复杂。
参与的民工实行军事化管理。岳父告诉我,当时,全国各行各业都盛行“大办”,“大办农业”、“大办工业”、“大办钢铁”等正如火如荼,所以,参加复线建设的人员也采取了“大办民兵”这一体制。根据上级要求,以高级社为单位,从各社抽调青壮劳力组建民兵连,每连施工人员100人,管理人员3人,以高级社名称冠名为某某连。高级社党支部书记任连指导员,社长任连长,会计负责后勤保障;每个乡镇组建一个民兵营,下辖若干连。民兵营组建不到一个月,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宁阳县当时设立13处人民公社。这样,全县的20个民兵营就改建制为13个民兵团,下设64个连,共计8000余人。岳父所在的连部为葛石团涧西连,他负责连队的物资供应和生活保障。全体民兵每天早8点前出操练武,早饭后开始施工。
沿线群众无私奉献,支援铁路建设。由于施工人员数量大、战线长,无法搭建营房实行集中住宿,于是各连部就分散居住到附近的村民家中。淳朴的乡亲们总是腾出最好的房间让他们休息,而且凉水、热水随时供应。运送土石方的独轮车不够,村民就主动推出自家的车辆,保证了施工的进度。缝缝补补、洗洗刷刷的日常琐事,乡亲们更是大包大揽。岳父当时就住在齐家岭一户老乡家中,这一住就是一年多,后来两家还成了亲戚,时至今日还来回走动。
运输设备简单,施工任务艰巨。按照指挥部要求,当地民工只承担路基的削高填凹、夯实找平任务,但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多样,运输工具简单落后,除独轮车外,就只能肩挑人抬,因此,任务非常艰巨。尽管如此,大家为了早日竣工通车,便昼夜施工,采取歇人不歇马的做法,整个工地上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962年12月,津浦路复线宁阳段的建设全部竣工,1963年正式通车。1968年9月,随着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使用,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一线贯通,津浦铁路便更名为京沪铁路。
岳父的这张照片,就是1959年6月土建工程完工后他即将离开工地时,与连队部分民兵的合影。
斗转星移,日月交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岳父已是两鬓斑白,饱经沧桑,但回忆起这段往事,老人家仿佛又回到了那难忘的流金岁月。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