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玲:因为感恩,所以慈善--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李玉玲:因为感恩,所以慈善

2013年03月01日04:18    来源: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李玉玲,微山县春蕾物资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热心慈善事业。近年来,获全国敬老孝亲之星、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华慈善奖”等奖项。2012年9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张子扬 本报通讯员 褚新

  深蓝西服外套、枣红毛衫、素白围巾,面前的李玉玲,干练简朴,未经打理的短发隐约现出些银白的发丝。一双爬满青筋的粗糙手,暴露了这个拥有十几家公司的女企业家曾经的艰辛。

  2月21日,在微山县春蕾物资贸易有限公司二楼接待室,李玉玲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只在夜校上过两年小学、字尚未认全的她,话不多,但极其爱笑。说高兴的事笑,说难过的事笑,害羞得不知如何回答时,也会哈哈地笑。于是,眼角边的皱纹也就肆无忌惮地绽放开去。

  “活菩萨”有求必应

  在微山县,提到李玉玲的名字,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谁家吃不上饭、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求神拜佛”无济于事,可找到李玉玲,无需费太多口舌,就能拿到少则几千,多则数万的捐赠款。因此,当地人尊李玉玲为“活菩萨”。几年来,李玉玲在造桥铺路、赡养孤寡、助残扶贫、捐资助学等慈善项目中,每年投入过百万,已资助贫困学生240多个。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如何选择救助对象?

  李玉玲(以下简称李):自己选,还有别人介绍来的,也有自己找来的。

  记:对于找上门寻求资助的人,你是否要核实一下他们真实情况?

  李:一般不核实。只要找我来的,我都是相信的。既然来找我了,我帮他就是了。

  有一个孩子听说我资助学生,来找我。他的情况令我们公司的人都掉泪,从来没吃过苹果。我为了给他增加营养,给他2000元钱,他不要,说想这个假期在公司干点活。我说可以,其实也没有什么活干,为了让他能接受,就安排给他点象征性的工作,目的还是想给他增加点营养,我先给他500元钱,到上学的时候再给他几千。

  记:社会上鱼龙混杂,各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你这样毫无戒备,有求必应,也没少受骗吧?

  李:没有。谁要没有困难也不会可怜巴巴地来公司找我是吧?

  我也知道,我捐助的学生里面有部分不太贫困。有人跟我说:“你看那个学生穿得挺好,还烫着头,一看家里情况就不孬。”但只要来找我,我也给他,我给真正贫困的5000,不会给他3000,都一样。他这样,别人肯定会说他,下次他就不可能再来了。

  记:你是顾及他的面子?

  李:是的。

  记:很多人认为,穷跟懒是结对出现的,穷就是太懒造成的结果。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捐款,认为“我资助了你,反而滋生了你懒惰的情绪,给你养成了只会伸手要钱的习惯。”你这样是不是也会助长别人的懒惰?

  李:没考虑过这些,没想过这些。

  记:你做慈善常常都是大手笔,动辄百万,你老公有什么怨言吗?

  李:没有,没有。他还让我多给呢。没有我老公的支持我什么也干不了的。现在我都说,他在外面挣钱,我只管在家花钱。哈哈哈!

  记:老公支持,那孩子呢?在中国人看来,很多人拼死拼活地挣钱也就是为了孩子。你这样把钱捐出去,等于把原本应该留给孩子的财富分给了别人,孩子愿意吗?

  李:我两个儿子心地也都可好了,都支持我。俺二孩子张恒也做慈善,上大学的时候,他做点小生意,挣的钱都给了班上生活困难的同学。

  记者感受:讲起一个个被资助者的困难,李玉玲如数家珍。谁谁谁的父亲出车祸去世了,母亲自杀了,跟着奶奶生活,没钱上学;谁谁谁得了什么病,没钱治,在家挨日子;又是谁谁谁,家里还住着石头房子,“吃头儿”都是同学轮流给他带的。不会过多的形容词,李玉玲每次都用“可可怜了”来感慨加描述,她说不清这些人的名字到底是哪几个字,还一再嘱咐记者,写稿时千万不要透露几个孩子的身世。

  因为感恩,所以慈善

  记:你为什么要做慈善?

  李:我觉得这是应该的,并没有什么这样那样的想法。我也是过过苦日子的,我困难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帮过我。我现在有条件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没有什么的。

  记:小时候生活很苦?

  李:我11岁没有了父亲,17岁没有了母亲,就三个哥哥,后来跟姑娘(姑姑)生活。十来岁就在工地干泥瓦匠,搬砖,有一次从架板上掉下来差点摔死。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一起干活的闵姐,给我带白面煎饼吃,可香了,我现在都记得。表嫂生孩子后,我就去给表嫂做饭、看孩子,一直到结婚。

  记:做生意之后好像也不是一帆风顺,被骗过吗?

  李:没有。

  记:过去吃的这些苦会跟资助的孩子说起吗?

  李:没有,没说过。要说也就是说,“我也是从穷日子过过来的”什么的,不用啰嗦。

  记:听到一些孩子的情况,你经常掉眼泪?

  李:对,特别学生一到这来,在我跟前自我介绍,说“感谢李姨、李妈”,就觉着可感动人了,是感动的幸福,幸福得掉眼泪。

  记: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一些情况跟你有些相似,触动了你?

  李:也会有这种情况,有的小孩没有父母,跟着爷爷奶奶。

  记:你捐助过的学生有拿了钱就再也没联系的吗?

  李:也有。

  记:遇到这种情况,是不是有一种失落感?

  李:没有。我理解这些孩子,他们都很忙,也有不知道我电话号码的。每到年节的,有的学生来看我,我都很感动,我都会给他们一千、两千的红包。过母亲节、感恩节,孩子们给我发信息、写信,我不会看就让别人给我念,听了也可感动了,感到非常幸福。

  记:对这些学生你除了给他们金钱上的资助外,也给他们心灵的抚慰和生活的指导吗?

  李:是的。他们假期到我这儿来,我一般都留他们住一段时间,告诉他们在学校里怎么和同学相处;在一个宿舍里,不是你的东西你不能要;哪怕你捡到一块钱也不能自己要;有的女孩和别人生气了给我打电话,我都交待她怎样和别人相处;教育他们能吃亏,不能赚便宜。

  记:现在企业做大了,你开始大规模做慈善,当初你日子也不好过的时候,也是这样乐善好施吗?

  李:对,对,那时候也是。上世纪80年代,刚开始办厂的时候,我们刚结婚,也很困难,但谁家有病有灾的,几十块钱就可以帮上忙。当时有个人,孩子有病,我和老公把口袋里的90多元钱全掏给他了。我老公他现在看到电视上的可怜事就掉泪,问我“这个帮了吗?那个帮了吗?” 记者感受:吃过苦中苦的李玉玲,不愿意让孩子们再受那份罪,她用有价的财富,换来孩子们无价的未来。但采访前,记者听说当年事业小成的李玉玲曾因一着不慎,被一位南方商人骗去货款1000多万元,并由此陷入债台高筑的困境。2001年,南方一位企业老总,每月初先拨付1000万元货款代为发货,帮李玉玲走出了困境。这段经历,李玉玲曾轻描淡写地说过,但当记者问她是否受过骗时却似有意回避。也许在她看来,这不能怪别人骗她,只怪自己太不小心。记者相信,李玉玲所感恩的人中,一定有这位帮她渡过难关的恩人。

  把慈善做成事业的梦想

  记:你企业的规模有多大?

  李:在微山也不算多大,每年纳税3000多万,销售10多个亿。

  记:企业是个人的?

  李:是的,我老公是董事长,我是总经理。

  记:你捐款的钱相当于自己的利润,不走公司的账?

  李:你说的是捐款避税吗?也走过一部分,只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都要走账,手续都是齐全的。但大部分都是把钱直接给学生了。

  记:获得了这么多荣誉,有没有对你的企业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李:有。领导给了我们很多荣誉,我爱人是县政协常委,我是市人大代表,领导说我是微山县慈善家,我感到很荣幸,也很高兴。

  在微山,我们的慈善行动也带动了很多人,去年8月初,我们搞的助学活动,一次性资助了113个大学生,每个学生发放学费、生活费8000元。但救助单位不光我们一家。我们还带动容商集团和利发集团也参与进来,他们每家拿了20万,县红十字会拿了10来万。还有一些企业老总也偷偷跟我说,有需要救助的跟他们说,他们也想资助几个大学生。其实好人挺多的,就是一开始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

  记:这个活动是你酝酿的?

  李:是的。

  记:你个人拉着红十字会跑?

  李:哈哈哈。

  记:前段时间,中国红十字总会因郭美美事件受到了质疑,出现了信任危机,你听说了吗?你还信任他们吗?

  李:看电视上说了,但我还是相信我们县的红十字会的,县红十字会搞活动,我都是带着钱直接发放到受救助者手中的。

  记:没有把钱交到红十字会,让他们决定怎么捐?

  李:没有过。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们通过红十字会捐款20万,他们直接就划拨过去了。

  记:通过红十字会或慈善总会的捐款,查过去向吗?

  李:查过,都有去向落实。

  记:你现在做慈善捐助铺的摊子很大,还要处理一些日常的公司事务,有人专门协助你做慈善吗?

  李:没有。我正想自己弄个慈善基金会呢,正规起来,便于查询,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家抱团捐助。不过我去慈善部门问过了,他们说这个事很难办。

  记:成立基金会是想为企业避税吗?

  李:不是为了避税,不差这个钱。当然,如果能当税的话,就把省下的钱再投入慈善,这样做慈善的资金越来越多,能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记:你目前大多采取直接捐助的方式,是给现金还是打卡?

  李:现金,都是现金。

  记:孩子们一下子拿到那么多钱,有什么表现?

  李:紧张、害怕,一开始放包里,不放心,又摸出来装衣服口袋里,有时候又掏出来,搁手里攥着。

  记:微山县有很多湖区,有的路途非常偏僻。孩子们拿现金会不会有安全隐患?有没有考虑过以后换种捐助方式。

  李:哈哈,这个真没考虑。

  记者感受:在接待室挂着的资料照片上,一叠叠红艳艳的百元大钞特别吸引眼球,直接塞钱这种最原始、最可靠、最刺激的捐助方式,也许还将在李玉玲这里沿用许久。其实,除了给学生、老人们买衣服、药品、营养品等零零碎碎的“小钱”,李玉玲的绝大部分捐助款项都有账本记录,只是管理显得有些“粗放”。公益慈善需要专业化,但慈善基金会的“门槛”较高,李玉玲目前的“春蕾基金”只是挂了个名,与真正的慈善基金会并不是一回事。

  为需要帮助的人挣钱

  记:你的慈善行为有没有遭到误解?

  李:没有。

  记:其他的企业家有没有说你这么干是为了出风头?

  李:说就说去呗!说什么的都得有,还能没有?

  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到其他企业请求救助也有不给的,到我这儿我都给。我告诉他们,也许别人有别人的想法。咱不管别人,咱拿钱给别人,说不定别人说咱媥能呢?

  记:你也听到别人的议论了?

  李:嘴长在别人身上,爱怎么说怎么说,我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只要做得开心就好。

  记:有没有对捐款设置比例?比如资产达到多少,就应该多捐资多少?

  李:没有。不是有人说过吗,钱少是自己的,钱多是别人的,再多是国家的,再再多就是人民的了。挣多了钱哪能是你的?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做点好事比什么都好。

  你看电视上常放有的人拾破烂还资助好几个大学生,可是也有很多有钱人不这样,你们少吃顿饭,少穿件衣服,给他们三千、五千的,他们能高兴死。特别是那些贫困大学生,你帮助了他们,就能走进大学门,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记:现在高调慈善盛行,比如陈光标,制造各种噱头,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又做了什么好事。但是你好像不太愿意宣扬这些,很少策划这种活动。

  李:我认为做没有必要向外边说。

  记:那你怎么看待陈光标这种高调的慈善?

  李: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想法吧,大家对他的误解比较多。再说,我还没做到他那样,咱不如人家捐得多。

  记:你低调做慈善是在规避一些非议吗?

  李:也没有这种想法。

  记:你对来求助的人出手很大方,对自己呢?

  李:哈哈哈。

  见李玉玲说到自己又打起了“哈哈”,一旁的助理李娟有些按捺不住,她快言快语地说:“我们李总,不喜欢名牌,和我们一样最喜欢打折货。也有贵点的衣服,不过都是出席重要场合才穿的。她都是和我们一起去逛县里的商场,济宁的商场都不去,看好的衣服也不舍得买。我们劝她买,又不是买不起。她说,省下的钱又能资助一个孩子,宁愿少出去吃顿饭,少弄个菜,少穿件衣服。早晚等到打折了才买回来。”

  李玉玲笑着听完,脸颊微红,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记者感受:当慈善活动沦为一些明星、企业家炒作的新工具时,李玉玲依然保持着固有的低调,她不是不知道加大宣传所能够带来的益处,但还是更热衷于连个收条都没有的个体直接捐助,所认捐的2000万“春蕾基金”,也偏要对外宣称1000万。李玉玲低调慈善的原因,她不愿直说,记者在采访中也未能得到准确答案。或许,她就是觉得这是应该的,不算啥;也或许,她多多少少还对背后议论她的那些口舌有些顾忌?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