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90后男孩的“T联赛”之梦--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一群90后男孩的“T联赛”之梦

2013年03月09日07:07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这群90后男孩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青少年业余联赛的蓝图。

“T联赛”的开幕式。

赛事的组织者之一杨健。

  从街巷足球到青少年业余足球联赛

  ■ 本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张喆

  ■ 本专题摄影:本报记者 廖艺

  “快传!”

  “射门啦!”

  学校的走廊、青石板铺设的小巷、4个书包、一个用纸团做成的足球、三五个学生在愉快地“踢波”。

  在广州这个大都市的“石屎森林”里,要想找到能让青少年踢球的足够空间实在不容易。相信很多热爱足球的广州仔,在幼年的时候都经历过上述的那一幕。Teenagers足球联盟的组织者们也正是一群从小就在“麻雀中学”里踢惯了“野波”的90后男孩。

  他们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却凭借兴趣和顽强的斗志,把Teenagers足球联盟发展为如今广州最大型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联赛。他们的故事正反映了当前中国青少年足球开展过程中的种种现实困难。

  梦想受挫

  初次参赛失望退出

  从小学开始就深爱踢足球的杨健一直梦想能组建一支自己的球队参加比赛。读高中那年,杨健有一次从网上看到一则青少年业余足球比赛的报名消息,他十分兴奋,立即招集几个喜欢踢球的同学报名参加。

  他们虽然热爱足球,但并没有机会成为专业运动员,更没有机会参加正规比赛。所以,在决定报名参加比赛之后,小伙子们便忙着用课余时间训练,聚在一起商量战术,选购球衣,跃跃欲试。

  那个比赛其实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草根足球赛,年龄分组很不严格。杨健他们比赛的组别有很多成年人参加,因此无论经验、技术还是身体对抗,杨健他们与对手都相差甚远,结果自然很不理想。更令人不快的是,主办方对赛事组织既不专业也不用心。一场比赛只有一个用球,球踢飞了要自己捡;助理裁判只有一个,有时人手不够甚至让其他球队的队员顶替,严重影响了比赛的进程和公平性。因此,杨健与一群队员们最终失望地退出了比赛,重回自己“街巷球赛”的小天地中。

  意外设想

  “打边炉”打出新蓝图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高考年。杨健和球友们各自为自己的学业而奋斗,大家都没有了踢球的闲情。一班球友们再次聚首已经是进大学前的那个寒假了。

  一天晚上,杨健约大家“打边炉”,其间当然少不了聊到“久违”的足球。讨论到中国足球,伙伴们都发出疑问:中国人口数以亿计,不可能没有足球人才,但为什么国足的成绩会如此不堪呢?大家一致认为是青训的问题。相比欧洲国家,我国的青训系统十分不完善,甚至与近邻的日本和韩国都无法相比。

  大家不禁又联想到自身这些年踢球的艰难经历。全国各地的学校足球发展极不平衡、球场等资源相当贫乏,使得无数怀有足球梦的青少年无所适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足球才华被“活埋”。席间杨健道:“ 广州有这么多学校,但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校队。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自己建立个属于广州本土的青少年业余足球比赛平台,让更多不是专业的青少年球员可以满足比赛的愿望呢?”

  顿时鸦雀无声,突然刘景进一句“好”打破了尴尬。随后,以杨健、刘景进、李隆基为首的9名学生便连续几天不眠不休地讨论如何建立一个青少年足球联赛。他们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绞尽脑汁,不断改善自己的想法,最后将这个想法描绘成一张青少年业余足球联赛的蓝图。

  困难重重

  死磨难缠搞定筹备

  杨健他们决定把联赛的名字定为Teenagers(英文:青少年)足球联赛,简称T联赛,是为13岁~19岁青少年足球爱好者专属打造的一个业余足球比赛平台。

  有了好的想法只是第一步,要实践下去其实困难重重。许冠杰有首经典的粤语金曲《学生哥》,里面有句歌词“学生哥快温功课,咪日日挂住踢波”。这首金曲的歌词影响了很多人,不幸的是被影响的那代人正是大部分90后青少年的父母。90后青少年踢球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得不到学校的支持。家长和老师们普遍认为踢足球只能是课余活动,甚至有一部分家长与学校认为这只会耽误孩子的学业,加上考虑到人身安全的问题,他们会极力阻止孩子接触足球。这些阻力恰恰是目前中国青少年足球难以普及的一大原因,但这些困难反而激发了大家的决心。

  T联盟成立不久后难题便接踵而来。为了赶在暑假7月开赛,马上就要进行宣传推广、球队和裁判员招募、场地选址等各种工作。宣传是一件大难事,从网络到实体,大家不断尝试。他们到各区学校门口派发传单,等候半天终于放学了,可惜发现时下的中学生对足球的关注相当冷淡,对他们的比赛更是不屑一顾。一次,组织者们到一所学校派发传单时天降暴雨,传单全都湿成废纸,所有人都全身湿透了,还遇到学校保安驱赶。尽管受尽折磨,但所有人还是坚持把传单派完了。

  之后,杨健他们开始去跑各大球场协商比赛场地合作事宜,几天内把市内所有的足球场跑了个遍。但由于没有经验,在这个圈子也没什么关系,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凭借组织者们的诚意与毅力死磨难缠,最后在考虑了价钱、场地质量还有交通几个问题之后才暂时确定了合作球场。

  但随之问题又来了。招募的参赛球队数量还未达到与合作球场承诺的数量,但他们已经预付了前4轮比赛的租金。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赶在开赛前几天,杨健他们终于招够了预定的球队数。“其实,广州还是有很多热爱足球的青少年,只是一直没有像我们这样的人去做这样的事。”杨健回忆起当初的窘况时说。

  专业耐心

  首届赛事打响名堂

  2011年T联赛第一个赛季最后共有29支业余青少年队伍参加,按平均年龄分成3个小组进行比赛,杨健这群男孩就这样开始了他们T联赛足球梦想的追逐。在联赛进行的漫长过程中,留在组织者们的脑海中有不少令人难忘的片段。

  有一场比赛是决定冠亚军归属的天王山之战。那场比赛十分激烈,T联盟的工作人员一直守候在场外认真地当球童。下半场战至1比1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但比赛却没有因此而腰斩,所有的裁判和工作人员一直坚持在自己的岗位等到比赛顺利完成,他们用这种认真和专业的态度获得了参赛队伍的认可。

  球员对裁判的判罚不满在青少年业余足球比赛中也会经常发生。某次,一支队伍因为输了个点球而比分落后,一名年轻球员怒火冲天地冲向裁判,破口大骂,甚至想动粗。联盟的工作人员连忙上前劝阻,让这名球员情绪稳定下来,并在比赛结束后继续耐心地安慰他,这名小球员最后愿意接受裁判的判罚。在整个赛季里,联盟工作人员这种耐心疏导的工作方式,也避免了许多同类比赛屡屡发生的违纪问题。

  经过4个多月的激烈比赛后,3个组别都决出各项名次。闭幕式因为经费不足,只能用一桌、几张凳子、几瓶饮料,与球员共享一年以来的快乐成果,进行简单而欢快的颁奖仪式。但所有球员在那天都兴高采烈,拿着属于自己的奖杯、奖牌,不断留影。从他们的笑容与欢乐中,组织者们收获了一种无价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坚持不懈

  得到“梦想成真”青睐

  首届T联赛打出了名堂,受到城中青少年的热捧,杨健他们也收获了经验和信心。经过3年的发展,目前T联盟注册球员已达1500多人,成为广州同类型赛事规模最大的平台。

  然而,运作资金困难,裁判与场地等各种问题依然阻碍T联赛的发展。在第二个赛季筹办时,因为足球场地租金上涨,裁判又要求涨费用,杨健他们感到万分压力,因为比赛运营根本就是没有盈利的。联赛的组委们大多是在读大学生,有在外地上大学的,每逢比赛日两地跑也是家常便饭。组委们的内部也发生了分歧,有人提出停办的念头。但杨健坚持继续以公益的模式办下去,最终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还是决定把比赛继续办下去,为草根青少年足球出自己的一份力。

  今年,T联赛全面升级,分为春、秋季的联赛,加上超级杯,全年无休,给青少年足球爱好者足够的展示机会。这群90后男孩们的坚持也打动了“梦想成真”体育俱乐部的负责人。“梦想成真”是本地一个著名的校园足球活动,目标是从最广泛的青少年足球人群中选拔出优秀者送往海外进行留学。过去两年,已经有7名球员被选送到英国接受专业的足球教育。在听取了杨健他们创办T联盟的故事后,“梦想成真”体育俱乐部负责人决定对本届T联赛的场地、裁判、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T联赛的所有参赛球员也统一穿上了整齐的动向运动装备。

  2月底T联赛春季联赛开幕式上,本地少年的足球偶像彭伟国也应邀出席开球礼,他和200多名广州青少年球员快乐地分享了足球的快乐。

  “青少年足球,需要社会各界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杨健说,“T联赛以后的发展是要把这个青少年业余足球平台做得更专业,令更多的青少年能从这个比赛之中受惠,灌输一种正能量。”

  广州还有个“G联赛”

  除了T联赛,广州目前的青少年业余足球平台还有一个G联赛。G联赛是由一群热爱足球的大学生建立的非盈利性的8人制业余足球赛事,创建于2011年。

  G联赛主要参赛对象是刚毕业的高三毕业生,志在以球会友,给即将分离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再一次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机会。由于参赛队员皆为高校学生,G联赛也为中国校园足球的发展和推广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G联赛在每年7月中旬举办,全称为“广州市高中毕业生足球联赛”,简称G联赛。G联赛中的“G”,既可指代Graduate(毕业),也可作为Guangzhou(广州)、Gaokao(高考)的拼音首字母。

  本赛季的G联赛将分高中组和元老组。高中组仅限于高中毕业生参加,每队容许最多3名高一或高二学生,共16支队。元老组是提供给往届参赛队的比赛,共8支队,仅限于2010年~2012年高中毕业的学生,且球队所有球员必须来自同一高中。两个组别的冠军队将进行一场对抗赛。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