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
东解甲庄村北依苗顶山,南临辛安河,是莱山区解甲庄街道办事处驻地。这里风景旖旎,民风淳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世代生活繁衍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勤劳勇敢的东解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把她建设的富庶美丽和谐安宁。
追根溯源探宗问祖是萦绕在我们每个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心结。关于村名由来历来有许多观点和争论,归结起来有三种说法。
一是大顺军将士解甲休整说。相传,明末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进胶东,曾有一路人马路过此地。部队因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在此解甲休整三天。官兵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百姓们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大军离开后,为纪念此盛事,村民们遂把村名叫做解(jie)甲庄村。在汉语言中“解”为多音多义字,在用于地名人名时读为“解”(xie)。故将村名读为解甲庄村。后因村西又建一村,为加以区分,解甲庄村人把村名改为东解甲庄村。此说法为本村老人历代口碑相传,并无正史或族谱等文字确切记载。笔者查阅史料发现,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丁耀亢在《出劫纪略》一书中,对李自成大顺军在胶东的活动情况有详尽的记录,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东解甲庄村命名有一定的根据。
二是明朝移民迁徙说。据史料记载,明朝曾有多次大规模从四川、云南向胶东地区移民活动。专家们考证,这些移民大多为部队解甲为民。东解甲庄村碑记载,东解人先祖是从小云南而来,这也吻合当时官兵解甲为民休养生息的说法。
三是尚书赵仁解甲归田说。据《宁海州志》记载,“赵仁,东解甲庄人。洪武初擢都御史,调兵部尚书,累迁至五军都督,审断平允。”赵仁的传略在《明史》中没有立传,但其事迹在《国朝列卿传》和《明太祖实录》中确有记载。赵仁是莱山区现知最早的武尚书,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任尚书令。村里老人回忆,老辈就有赵仁荣归故里改村名为解甲庄的说法。当年赵仁曾在村南建有府邸,现已全毁,且无后辈在村居住。如果这种说法可信,据此推断,建村至少有620年历史。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笔者认为,村史的发掘整理研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好事。对传承文明,继承传统,理清村庄发展脉络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撤村并居的实际和村中知情人年事已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村史面临失传。着手进行挖掘整理,给后人留下详尽的历史资料更显得刻不容缓。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