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丛生的古墓封土堆。
古墓上的石碑。
滨州市阳信县的老一辈里,有着“九冢十八坞”的说法。这“九冢”指的就是九座坟冢,像杨家冢、牛王堂冢等等。虽然大部分已经无迹可寻,然而幸运的是,牛王堂冢还有幸存的一部分,就隐藏在牛王堂村西南边的梨树林里。每当梨花飘香的时候,村里的老人们就会坐在庭院里,为孩子们讲述有关牛王堂冢的传说。牛王堂村和牛天齐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昔日气势恢宏 今日“隐居”梨园
在寻找牛王堂冢之前,记者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得知,这座坟冢的主人叫牛天齐。据说生前是唐代的一名御医,后来避乱来到阳信,成了一名乡村医生,俗称游方郎中。因为他救治了不少人,当地人都对他敬重有加,多年之后在阳信县因故去世,就被人永远埋葬在这片土地上。怀着一丝好奇,记者近日来到牛王堂村,找寻有关这位乡村医生的事迹传说。
牛王堂村位于阳信县城内,村子里是柏油路、水泥房,很难想象这样的地方还会留有古老的坟冢。经过打听,村里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在村子的西南边,到梨树林里,沿着路走,过了桥一拐弯就到。”
但到了梨树林里之后才发现,前后左右都是一样的梨树,根本分不清方向,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村民,给出的答案和上一个人相同。胳膊往身后一指,道了一声“就在那里”,便急匆匆赶回家去了。
朝着这一指的方向,走到了邻村竟然还没找到。我们索性准备围着梨树林绕上一圈,那么大的一个坟冢应该会很显眼吧。就在快要放弃的时候,一处杂草堆出现在眼前,难道这就是?
到了土堆上才发现,枯草中立有一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牛王堂古墓’”字样的石碑,原来真的是这里!灰突突的石碑淹没在枯草中,孤零零的坟冢“隐居”在梨园中,如果不是看到石碑,很难想象这个土堆竟然是一处文物。
坟冢因为岁月的流逝已经小了许多,据村里老人介绍,现在的大小也就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左右。“原来这个要大很多,隔着老远就能看到,看着很有那个样儿。后来人一多,种地啥的,也就慢慢小了,现在这是因为车进不去,周围都种上梨树了,要不然早不知道被谁挖土就给挖没了。”
西边的一条沟将坟冢的一部分给冲刷掉了,底部周围也能明显看出被时间“切割”的痕迹。坟冢上有着不少洞穴,而且坟冢上长出的树木,有的也早已被人砍掉,只剩下一个树桩。“有些树在民国的时候被用来当学校课桌椅的材料了。那些洞穴应该是狐狸的,以前有人见过晚上那上面有很多狐狸眼睛似的亮点。”
版本之一: 百姓敬仰,立庙筑坟
关于牛王堂冢的主人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有着好几种说法。根据民国15年版《阳信县志》载:“王牛姓,名天齐,唐人,精医术,避乱于此”。
相传牛天齐出生在河北的一个中医世家,自幼学习医术。由于医术高明,并且乐善好施,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给人治病每次都是药到病除。就因为这样,他后来被人举荐到了到了州郡,后又经过逐级推举到了长安,当上了唐玄宗的御医,因为医术才干过人,深受唐玄宗的器重,被受封了王位。
而后因为”安史之乱”辞官回村之后,在阳信县去世,村民悲痛悼念,并且为他筑起了这座坟冢,还立庙建村,为其悼念。牛天齐在世的时候,他被人们称之为“活华佗”。这座冢的封土保存较为完好,被授予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资料记载,原来的牛王堂冢旁边,还有村民们自愿筹款建起的一座颇具规模的牛王庙。牛王庙青砖碧瓦,飞檐拱殿,庙中央端坐着牛王塑像,和蔼可亲,栩栩如生。左右各塑一个站立的男女小童,男背药囊,女托石研,朴实可爱,活灵活现。壁上有牛天齐躬身采药和为民治病的多幅彩绘,展现牛天齐行医敬业、治病救人的生活。千百年来,来牛王庙瞻仰、拜谒的络绎不绝,牛王堂村的村名也由此而来。现如今,牛王庙早已拆除,只有牛王堂古墓还在。
这是官方的一种说法,但在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报恩与筑冢的故事。
版本之二: 40万大军捧土筑坟
通过打听,记者来到住在村头的村主任马延军家,马主任说,关于牛王堂冢的传说故事,村里的老人们知道点零星信息,于是马主任带着记者来到原来的村书记董玉斌家,了解到了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牛天齐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除了本村的人经常找他治病之外,附近的人得知他医术高明之后,也纷纷前来寻医治病。有位大将军的母亲得了一种怪病,多次寻访名医都没有治好,却被牛天齐治愈。这位大将军非常感谢牛天齐,一直想要找机会报恩。
一次邻国侵犯边境,皇帝命这位将军带兵平定战乱。据说当时将军带了40万大军赶赴边境,途经阳信县时,希望找到牛天齐报答救母之恩,然而却得知牛天齐已经去世,这位将军非常伤心。将军去牛天齐坟前拜祭时,看到自己恩人的墓地太过简陋,但因有任务在身,不能停留太久,于是下令让40万士兵每人用头盔装一头盔土,倒在牛天齐的墓上,便领兵前往边境。
等他带兵再次经过阳信县时,又将士兵从边境带回的一头盔土放堆在了牛天齐的坟上,因此在筑起了这座坟冢,使其宏伟许多,面积大约有3亩地。
将军担心自己恩人的墓地没有人看管,于是回到京城之后,派出自己的三名部下来到阳信,替自己看守恩人的坟冢,当地的知县还给三个人在附近分了5亩田地供其耕种。
董大爷告诉记者,关于牛天齐的传说,他也是听老一辈人说的,也是那位将军为牛天齐建起坟冢之后才有了牛王堂村。
“给牛天齐守墓的三个人在这座坟冢的旁边建了三间房子,慢慢地就把自己家人也迁到了这边,定居在了阳信。县里又给了这三家每家5亩地,而且还有一定的补贴呢。”董大爷很有兴致地向记者讲述着故事,他说原来的5亩地要比现在的大,一亩相当于现在的一亩三分地。
后来,定居在这里的三户人家逐渐建起了现在的牛王堂村。“可以说,先有的牛王堂冢,才有了牛王堂村,那三个守墓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村的老祖宗。”
听着这个有趣的传说,记者想起在村的西侧的一口井,因为井的周围是用石碑铺砌成的,所以又像董大爷打听这个口井是不是和牛天齐有关。答案有些失望,那只是一个开普通的水井,在村里同上自来水之后,也就被废弃了。然而董大爷却告诉记者,牛王堂冢也有人说是明朝的墓。
“我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这个坟冢是明朝时候的,有人说里面有一本很宝贵的医书,但是县志写的是唐朝,说是通过考证之后得出的结论。”董大爷说,就因为这座墓里传说有宝贝,大概2010年的时候被人盗过。“那个洞就一米见方,直上直下的,就像是被机器直接挖出来的一样。听说被盗走了宝贝,那个时候村里好多孩子还下去看过。知道被人盗过之后,我也下去看过,那个洞直接穿过了墓室的顶子,还是砖石结构的。看那个砖的样子,也就半个手指头长的厚度,像是明朝的砖。我觉得有人说牛天齐是明朝人也不是不可能。”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