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第四极”扮靓中国经济增长新版图--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图文:“第四极”扮靓中国经济增长新版图

2013年03月14日06:18    来源:湖北日报    手机看新闻

  湖北日报讯 图为:2月23日,四省省会城市市长签署合作协议后握手庆祝,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合肥市市长张庆军、长沙市市长张剑飞、南昌市市长陈俊卿。 (记者 陈勇 张朋 摄)

  图为:长沙湘江两岸绿意盎然。(张京明 摄)

  图为:江西南昌红谷滩新区日新月异。(朱文标 摄)

  图为:武汉长江大桥飞架南北。(记者 陈勇 摄)

  图为:合肥天鹅湖畔的政务文化新区。(刘道煌 摄)

  湖南日报记者 蒙志军 贺佳 江西日报记者 宋茜 湖北日报记者 张磊 安徽日报记者 吴林红 黄永礼

  背景

  3月5日,湖南代表团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建议,把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顶层设计着手,全面推动湘、鄂、皖、赣四省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对接,促进中部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3月6日,湖北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74家中外媒体聚焦中三角,密切关注“黄金联盟”带来的“黄金机遇”。去年就曾在全国两会引起广泛关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今年更成为湖北代表热议的重点、中外媒体追逐的焦点。

  在此之前的今年2月23日,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市市长,在武汉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战略合作协议》,四市的11个部门之间分别签署合作协议,“武汉共识”正式达成,长江中游城市群龙头城市步入协同发展的新阶段。本次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包括1个顶层设计框架协议和11个子协议。其中提到,四市将在区域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工业分工协作、扩大内需和市场开放、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文化旅游强区、公共服务共享区、社会保险平台等9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通过战略合作,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在今年全国人大会上,四市分别提交了关于大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建议。四省党报联手合作,采访四省省会城市市长,纵论中三角,共襄第四极。

  观察

  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协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市长 张剑飞

  区域合作是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的发展正由东部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由“沿海时代”迈向“沿海、沿江比翼互动发展时代”。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为核心,组合沿长江、洞庭湖、巢湖、鄱阳湖的若干城市,立足本地资源禀赋,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形成跨省域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完全可以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要明确长沙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先摸清楚长沙所具备的独特优势。

  长沙有什么?长沙有生态。森林覆盖率达53.4%,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宜业。长沙有产业。两型产业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六大优势产业集群。长沙有区位。京广高铁与正在建设的沪昆高铁十字交汇于长沙,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铁枢纽城市。毗邻珠三角、长三角,辐射半径较大,长沙将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作用。可以说,长沙的最大优势,在于两型社会建设和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

  如何实现联动发展、抱团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是四市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立足长沙,我认为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产业发展要协同。立足各市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布局,密切产业联系,形成相对独立、互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尊重市场力量,倡导良性竞争,政府重在营造一个公开、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同时鼓励区域内企业开展技术、生产、投资合作,支持企业跨区域、跨产业重组兼并,通过有序竞争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素质。

  合作渠道要拓展。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从障碍最小、最容易见效的领域做起,再逐步往宽领域、多元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破除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高效流通。加大民间交往,推动区域间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物流等要素互通。

  合作机制要完善。全面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达成的《武汉共识》,建立四市间不同层面定期或不定期的会商制度,构建合作信息交互平台。同时要共同争取国家政策,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

  抱团合作 形成中部竞争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市市长 陈俊卿

  全世界经济发达的地方,往往是城市群。21世纪是城市群的世纪,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城市群,其作为国家核心增长极,必须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

  城市群内,必然有互补合作,也有产业竞争。竞争并不是坏事,反而会使城市个体更积极、更强壮。放眼全世界,工业经济体系纷繁复杂,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在一起合作,可以互相激发积极要素,在区域内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

  城市群各成员之间的比较优势,是区域合作得以建立、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目的就是要发挥四省,特别是四个省会城市的比较优势,以便在全国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中形成中部特有的优势。

  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必须真正做到“加快合作、务实合作、精诚合作、长期合作”。比如,合作的范围可以小一些,但起步应该更快一点;内容可以少一些,但措施应该更实一点;机制可以多元一些,但理念应该更统一一点。

  在四个省会城市当中,南昌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生产要素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环境优势。近两年,南昌在提出“打造成核心增长极”之后,全市上下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势头,特别是去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第七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了80%多的行政审批事项,并在全省率先推出建设项目“分期报建制”,使企业落地和建设项目开工审批整体时限压缩30%。

  此外,南昌还有全省的支持。省里出台了《关于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的若干意见》,已有30个厅局与南昌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整个南昌发展活跃度显著提升。

  在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进程中,南昌有信心,也一定会有担当。南昌将积极参与、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力争在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产业发展、生态治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实际成效增强合作的信心,奠定合作的基础,最终实现共荣发展、共同繁荣。

  省城“领舞”舞起长江巨龙之腰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 唐良智

  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包括武汉在内的四省省会城市要充当“领舞者”,做好“服务员”。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好比跳一场集体舞,只有大家共舞,才能舞出精彩。“领舞者”首先要练好内功,壮大自身实力,起到带头作用,城市群中的大小城市要组织起来,统一步调,跟上节奏。省会城市和省内其他城市的关系就如兄弟,省会是兄长,要为大家搞好服务。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尤其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城市功能,起到更大的辐射作用。

  根据“武汉共识”,下一步,四省会城市将秉承“平等协商,协调互动;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合作原则,全力推进产业大对接、交通大联网、市场大统一、创新大驱动、生态大保护、公共资源大共享、城镇化改革大试验。

  在汽车、装备制造、家电等产业方面,四省会城市可强强联合,打造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可共同培育、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共同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四市将构建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区域合作关系,携手冲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这样的构想和目标,不是好高骛远,而是有充分依据。近些年来,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沿海城市发展步伐放缓,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扩内需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巨龙的“龙腰”。“龙腰”强健,巨龙方能腾飞;只有中部崛起,中国全域才能崛起。在四省省会城市的带动引领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一定能舞动起长江巨龙之腰,为中部加速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 打造“第四极”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张庆军

  今年2月,已加盟长三角城市群3年的合肥市,又宣布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扩容,中部板块聚合效应凸显。

  合肥市作出这一战略选择,既是响应中央号召的积极之举,又是中部地区崛起的大势所趋。从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来看,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打造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腾飞的强健“龙身”,有利于促进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带动全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发展步伐,我们建议国家像支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一样,尽快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合肥既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成员,又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成员之一,它将这两大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连在一起,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发展战略往中西部转移。合作共赢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于合肥来说,面临的市场更为广阔,获取的资源更为丰富。同样,合肥也能为其他兄弟城市提供一些资源和要素,最终达到“1+1>2”的效果。

  今年2月,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市签署了总体合作框架,长江中游城市群龙头城市步入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同构化,市场一体化,投资便利化,政府服务优质化,通过搭建这“四化”,将切实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合肥与其他3个省会城市加强联系,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在现有交通基础上,可考虑用高铁把4个城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菱形四角高铁网,为人员往来和货物流动创造更好条件。

  长江中游城市群刚刚破题,“第四极”前景广阔。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也是工业化、城镇化最具有发展前途的地区,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引擎”。

  留言

  网友“路漫漫1982”:“中三角”要和“长三角”、“珠三角”一样,构建发达的快速交通网络。到时候,武汉的黄鹤楼、长沙的岳麓书院、南昌的滕王阁、合肥的包公祠,就可以在一天时间里游玩到,岂不美哉!

  网友“通城晨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要把生态建设摆在首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长江中下游水土保持。

  网友“在沪湘人”:湘鄂皖赣四省具有人缘、地缘、文化相同的优势,但在抱团发展的过程中,仍会有一些需要磨合的地方。每个城市、每位市民都应该要有大局意识,抛弃地域歧视,充分吸收借鉴“长三角”的发展经验,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网友“静水流深”: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这四“兄弟”要强强联手,中部崛起指日可待!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