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拾荒有联盟捡破烂捡出商机--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巴西拾荒有联盟捡破烂捡出商机

2013年03月14日07:10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里约热内卢的一位拾荒者在回收废旧品。 (资料图片)

一位拾荒者拖着废旧品回收车走在里约热内卢街上。 (资料图片)

  热点问题看他国

  垃圾产业化系列报道之三

  巴西垃圾处理模式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将城市拾荒者组织起来,成立拾荒者合作社。当地政府免费提供场地,非政府组织赞助设备,企业提供垃圾分类培训,为拾荒者提供就业机会。

  拾荒者的“街头智慧”和政府资助、企业规范化管理相结合,不仅使垃圾回收工作更高效,同时也为大量巴西贫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地提高了拾荒者的收入水平和就业环境。

  ——专题文字:王希怡

  本报讯 大批贫民靠拾荒为生,是巴西这一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国情。而政府牵头、企业出力的拾荒者合作社可谓垃圾处理模式中的“巴西特色”。

  目前,巴西全国有500个拾荒者合作社约6万名成员。过去在街头和垃圾场谋生的拾荒者,如今在厂房内的流水线上把各种干垃圾分门别类、压缩打包,然后卖给在合作社登记的回收各种废料的厂家。

  九成可循环废料由拾荒者回收

  在巴西圣保罗,九成可循环废料都是由拾荒者回收。其中有一个拾荒者合作社联盟,以其高效和规范的运作,成为同行的榜样。这个合作社由15家企业组成,它们在圣保罗地区分别从事塑料、纸张、玻璃、泡沫和地沟油等各种垃圾和废料的回收。

  通常,市政环卫部门无偿地把收集来的垃圾运送到合作社分拣,或者这些企业雇用的拾荒者,驾着货车把废料运回工厂,再由另一批工人(通常也是工厂雇佣的拾荒者)将之分门别类。这些工厂的设施完善,废料处理场地四通八达,厂房由地方政府提供。它们还往往配备大型压缩机,能够轻易地把大量分好类的废料压缩打包,方便其他有需要的公司前来购买和运走。

  建立合作社低投资高回报

  建立拾荒者合作社的投资很少,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高。合作社由拾荒者实行民主管理,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产品价格也不低,人均月收入可达200美元,相当于巴西最低工资水平的两倍。一些效益好的合作社,每月可处理上百吨废料,不仅能够养得起上百名员工,甚至还能自掏腰包,在当地社区开展环保教育课堂等活动。

  垃圾分拣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合作社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目前,巴西有约50万人从事垃圾回收利用产业。在合作社工作使过去处于社会边缘的拾荒者能得到政府和NGO的指导与帮助,享有正规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使他们有一种社会归属感。

  拾荒者合作社还得到政府、企业和NGO的大力扶持。这种方式节省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2010年,巴西实施一项新法律,要求所有城市和私营企业都必须与拾荒者合作社合作。这么做既给合作社带来更多机会,又为合作社迈向更职业化和规范化道路施加压力。

  关闭里约最大垃圾场

  不耽误拾荒者保饭碗

  本报讯 在巴西城市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背后都有政府的扶植和资助。2012年年底,巴西里约热内卢郊外的一处全球最大的垃圾填埋场,终于被停止使用。为此,巴西政府为了协调各方利益,经历了一场艰苦的攻坚战。

  格拉玛舒垃圾场位于里约郊外,投入使用已超过30年,平均每天接收的垃圾超过9000吨,早已超过其设计容量,甚至反过来开始向周围环境释放污染物。

  尽管如此,在过去30年,有数以万计的拾荒者依靠从格拉玛舒垃圾场内捡破烂为生。一旦垃圾场停止使用,附近贫民窟内三四千名拾荒者将立刻失去谋生的饭碗。

  为此,巴西政府在坚持要关闭垃圾场的同时,设法为这数千名拾荒者谋出路。由政府部门牵头,这些拾荒者被安排到垃圾处理和废物再利用企业工作,这样不仅令他们的工作更规范和有的放矢,还能改善他们的就业环境,变得更加安全和健康。

  易拉罐回收率居首

  每年回收140亿个

  本报讯 截至2010年,巴西已经连续9年实现铝制易拉罐回收率位居全球首位的傲人成绩。目前,巴西铝制易拉罐的回收率高达96.5%,相较之下,日本只有91.7%,欧盟和美国只有52%。而据巴西铝业协会负责人估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比例可以提高到100%。

  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巴西易拉罐的高回收率与巴西民众全民积极参与的热情分不开。统计数据显示,巴西每天有18万民众参与易拉罐回收活动。

  统计数据显示,巴西一年回收的易拉罐超过140亿个,相当于4艘泰坦尼克号的体积。这些回收的易拉罐支撑起巴西超过18万个家庭以及垃圾收集站和处理厂的生计。

  变废为宝

  高效回收地沟油

  提炼成生物柴油

  本报讯 回收“地沟油”,将之提炼加工成为生物柴油——近年来,巴西这种变废为宝的成功经验,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

  为了想办法将拾荒者收集到的地沟油变废为宝,2011年5月,巴西圣保罗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等国际机构合作,成功研制出一套专门过滤和提炼废弃菜油的仪器,将这些“地沟油”加工成生物柴油,从而大幅提高了废菜油的价值。

  不过,和纸张、塑料等其他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材料不同,收集地沟油的工作并不轻松。

  为此,巴西出现了许多专门的地沟油处理厂,它们雇用大批拾荒工人,专门负责回收大量地沟油,经过提炼后转售给生物燃料公司。这些地沟油处理厂通常能得到当地政府的一部分资助,加上银行贷款来维持运转。

  分类经验

  从区分“干湿”开始

  培养居民分类意识

  本报讯 巴西老百姓的垃圾分类意识不高,但是巴西政府针对本国的现状,采取了一种变通方式,政府并不要求居民对生活垃圾实行细致分类,而是只要求他们把垃圾分成干和湿两种。

  根据规定,居民倾倒湿垃圾需要按照重量向政府交费,干垃圾则免费。湿垃圾由政府部门负责处理,或堆肥或填埋,干垃圾则交给拾荒者合作社,让他们负责分类收集。

  智能操作

  手机软件预约

  上门回收垃圾

  本报讯 圣保罗大学的研究者最近推出一个手机智能软件,能够使当地居民足不出户,用手机就能直接联系附近的拾荒者,商议好时间,等拾荒者上门回收垃圾。

  此外,研究者还通过定位追踪多名拾荒者的拾荒路线,了解他们的行动特性,希望将来能应用于对拾荒者工作区域的合理分配。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