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安:用生命成全昆曲--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黎安:用生命成全昆曲

2013年03月15日07:23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 李峥

  实力代表作:

  新编历史昆剧《景阳钟变》

  2012年7月,《景阳钟变》获得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榜首,主演崇祯皇帝的黎安获得优秀表演奖榜首。

  艺术箴言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黎安

  人物速写

  命中注定的昆曲缘

  今年1月1日,昆曲小生黎安成了一名父亲。 “真是很辛苦,过年从台湾演出回来,一直在带小孩,每天很累,睡不够。 ”黎安笑着说,“反而感觉出来上班是种解脱。 ”

  除此之外,踏上昆曲舞台20年来,黎安简单平静的生活没有变过。依旧是一周至少五天早早来团,雷打不动地吊嗓、练功。岁月似乎也在他面前走得格外慢,许多粉丝看来,“安少”的样子和十年前根本没差,表演功力倒是日渐增长。

  看似天生该吃昆曲饭的黎安,在踏入戏校前却不知昆曲为何物。因父亲插队落户到崇明,他小时候住在爷爷奶奶家。为了能将户口调回浦西,黎安遵从父亲的指示,于1985年考舞蹈学校,未录,次年转考上海市戏曲学校,被分到昆曲班学习老生。 “爷爷喜欢听戏曲广播和磁带,所以我小时候对京剧、评弹、沪剧倒是很熟悉,昆曲是什么?除了知道俞振飞的大名,其他一概不知。”黎安说,“但昆曲班对父母辈有巨大的诱惑力,落户口、免学费、分工作,这种铁饭碗,谁不想要? ”

  经历了十多年“蛰伏期”,黎安靠着自己对昆曲的热爱与坚守,将原先被人诟病的“又高又瘦”扭转为自身优势,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艺术形象。 2002年,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排演了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小剧场昆剧《伤逝》,找到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原创角色——涓生,并因此赢得白玉兰表演主角奖。 那之后,黎安又与同班同学吴双创作了小生与花脸并重的《龙凤衫》。在继承岳美缇教授的《望乡》《占花魁》等剧目的同时,他也开始尝试出演《长生殿》等全新排演的剧目中的角色。

  去年,上海昆剧团全新打造的新编历史剧《景阳钟变》在第五届中国昆剧节上夺得优秀剧目奖榜首。排演这出戏时,黎安可谓吃尽苦头,但满怀忧虑的大官生崇祯一角,也让他在戏路上有了更大拓宽。从风流倜傥的巾生、寒酸迂腐的穷生,再到大气厚重的官生,未来可能尝试身手矫健的雉尾生,黎安坦言自己对角色充满“野心”:“我什么都想演,在我的理想中,一个优秀的小生样样都能拿得起。 ”

  如今,黎安成了昆三班依然留在上昆的唯一小生。在他之前,昆曲已有30年人才断层;在他之后,昆四班、昆五班尚未能在艺术上臻于成熟。承前启后的重担,就压在了黎安这辈人身上,也更让他认定,投身昆曲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这是一份需要甘受寂寞的职业,一个团里这么多演员,并不是每个演员都能经常得到排戏、演戏的机会。”黎安说,“但至今还未放弃的,都是愿意把自己揉碎了交给昆曲的。名利不重要,我们不需要让昆曲成全我们,而是要用生命来成全它。 ”

  焦点对话

  欲望停时就是幸福

  问:《景阳钟变》在去年的昆剧节上拿了大奖,今年又要冲击梅花奖,你有信心吗?

  答:我现在对奖项已经不是很在乎了,年轻时曾非常看重,小时候的理想是能像老师一样声名在外。现在37岁了,心境好像慢慢沉下来。欲望是无止境的,名利其实都是身外事,观众对于我们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如今,我只想让更多人知道昆曲,挖掘排演更多传统昆曲。此时此刻,我感到幸运,也感到幸福。

  问:今年除了学习当爸爸,有什么新的工作安排?

  答:现在每天周一到周五在团里练功,周末回家帮太太带女儿,感觉不是很称职(笑)。演出的话,主要是《景阳钟变》及新版《占花魁》的再修改。暂时没有上新戏的计划,但也一直在找本子,积累了两三个。毕竟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那就时刻做好准备吧。

  问:作为昆剧团的当家小生,也不能每年都上新戏吗?

  答:一个院团不可能所有的戏都围绕在一个人身上,上昆是一个集体,而它保有的“一棵菜”精神也正是我所欣赏的地方。比如前一阵去台湾演出的新戏《烟锁宫楼》,讲的是三位女性的故事,我在戏里给他们跑龙套。观众喜欢看,我也同样乐在其中。

  问:上昆几乎每年都去台湾演出,觉得和在上海有什么不一样?

  答:就我个人感受,最好的昆曲观众一定在台湾。这次去台湾我们7天演了6台戏,每场至少坐到8成以上,而且都是自己买票的。甚至有观众从香港和海外飞来,专门和我们住在一个酒店。演出时,他们能从第一秒开始就进入剧情,没有拍照、录像,和台上的演员一起寻找呼吸的感觉,反应也很在点上,刺激演员形成一个互动的气场。上海观众也非常好,但整体的普及度、文化素养及理解力还是稍微差一点,少数观众会有专程来挑刺而非欣赏的倾向。

  问:这和两岸昆曲包装不同有关系吗?

  答:昆曲需要包装,但不能影响艺术的创作。包装这个问题,不只是昆曲,整个中国大陆戏曲的包装都非常落后。光看说明书,就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戏单的样子。在中国台湾,一台戏可能剧本还没打磨好,海报就已经贴得满大街了,而且图像一看就是有故事的。我们这里很多都是拿两个造型照放上去就行,根本没有让人想进剧院一探究竟的冲动。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