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济南“唐三藏”义净--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寻访济南“唐三藏”义净

2013年03月16日03:56    来源: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无论是生前的备极荣宠,还是死后的历史评价,无论是取经的艰难过程,还是译经的丰硕成果,作为出国游历20余年的元老“海归派”,义净都是当之无愧的佛门龙象。

  寻访济南“唐三藏”义净

  2013-03-16 作者:单 青 任宇波 来源: 大众日报

玄奘义净行程图。

义净画像。

  □ 本报记者 单 青 任宇波

  济南长清灵岩寺内辟支佛塔是佛教建筑的精华之一,塔的底座,镶嵌了一块记载着一位唐代高僧取经经历的浮雕。

  1300多年前,高僧出生在济南。同是西行求法的高僧,玄奘走陆路,而他走水路,因精通经、律、论,他也同样被人称为“三藏法师”,与玄奘齐名,他就是从济南走出、独赴印度取经的“唐三藏”——义净大师。

  然而,玄奘经小说《西游记》渲染而家喻户晓,比他小三十多岁、生长在济南的义净,却因种种原因鲜为人知。

  除了佛祖,没有人与他同行

  义净发愿去天竺求法那年,刚满17岁。他始终忘不了14岁时,亲教师善遇法师、轨范师慧智禅师指点他读的《佛国记》,法显在书中逐一描述的天竺三十余国见闻,他几乎能逐一心诵,鹫峰鸡岭,鹿苑祗林,那烂陀寺……从那时起,就入了他的梦。然而,“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真正开始效法前贤,却已是20年后的事了。

  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十一月,广州码头,37岁的义净告别前来送行的龚州使君冯孝铨等友人,登上了波斯商船。

  暮色降临,喧闹的广州城渐渐隐去,只剩下引航的几盏灯火在忽明忽暗,为他送行。那些年里,西域各国战乱纷繁,过去法显、玄奘法师开辟的陆路阻隔,去天竺,僧人们大多选择了水路。好在自贞观以来,南海夷道商船来往频繁,每年从五月开始,波斯、大食商人就会挂起百丈帆,顺西南季风,载着香料、珠宝远涉重洋而来,到了十一月份,再借着东北季风,满载交易的茶叶、瓷器、丝绸踏波而去。

  “面翼轸,背番禺”,义净莫名地愁绪百重。回想咸亨元年,同行僧众数十人,壮志满怀地出了洛阳城,前路辽阔。未曾想,首先是处一,接着弘祎、玄逵……他们或被俗事牵绊,或身体有疾,到广州时,浩浩荡荡的一群人,就只剩下了他和弟子善行。

  商船驶入南海夷道,就从太平洋跨入了变幻莫测的印度洋。义净在《大唐求法高僧传》中写到:“长截洪冥,似山之涛横海;斜通巨壑,如云之浪滔天。”数十年前,同样搭乘波斯商船前往天竺的并州常愍禅师,就因遇大风暴、舍身救人而长眠海底。

  二十多天的颠簸后,义净与善行终于抵达了西行第一站室利佛逝国(今苏门答腊岛)。六个月后,转向末罗瑜国。复停两月,转向羯荼。在此期间,善行因病只好先期回国。从此,除了佛祖之外,再没有人与他同行——他将经历孤独、疾病、迫害等种种劫数,甚至有死亡的风险。

  从羯荼北行十余日,义净独自站在船头,向东望见海岸,“但见椰子树槟榔林森然可爱。岸上之人,见船至,争乘小艇有盈百数,皆将椰子、芭蕉及藤竹器来求市易。其所爱者,但唯铁焉。大如两指,可得椰子或五或十。丈夫悉皆露体,妇女以片叶遮形。商人戏授其衣,即便摇手不用。”义净后来在《南海寄归求法》中这样描述裸人国。

  咸亨四年(673)二月八日,义净终于到达耽摩立底国(今东印度),再往北,就是天竺了。鹫峰鸡岭,鹿苑祗林,那烂陀寺……圣地似乎近在咫尺。

  再度启程,却是一年以后。从耽摩立底去那烂陀寺,漫长的旅程是一次历险,天竺小国割据,沿途盗贼劫匪出没,玄奘弟子大乘灯就因此被迫滞留此地12年。

  跟着几百人的商队上了路,义净途中还是染病掉了队,遇了劫匪,险些丧命。“那时印度东海岸部落皮肤黑的人,看到皮肤较白的人就要吃掉,义净为了保命,曾用泥巴把脸上身上都涂黑了。后来《西游记》中的‘吃唐僧肉’,实际上是义净作品中的记载”,山东大学宗教学教授陈坚介绍。

  义净在那烂陀寺待了10年,向著名僧人宝师子和智月等学习经典,研究瑜伽、中观、因明、俱舍论等学,同时考察印度佛教教规、寺庙经济和社会习俗,周游各处佛教圣址,并开始着手佛经的翻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夸耶颂》五卷和《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就是在此时翻译的。

  20余年间,义净取经足迹遍及佛教圣地,游历了东南亚30多个国家,取回400余部合50万颂佛经,还带回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300粒,这些都成为中国宗教界的瑰宝。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义净回到大唐的时候,境遇已经与几十年前的玄奘不同了。

  武周证圣元年(695年)仲夏,当他走到洛阳城外,迎接他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浩荡皇恩,规格之高,超过当年的玄奘。玄奘抵达长安时,京城留守房玄龄派了一位司马和一位大将军,再加上长安县县令迎接,其余大多为僧人和百姓。

  义净抵达洛阳时,武则天亲移圣驾,率百官迎于洛阳上东门外,一时,“洛阳缁侣,备设幡幢,兼阵鼓乐,在前导引。敕于佛授记寺安置,所得梵本,并令翻译。”这一年,义净61岁。

  刚回洛阳不久,他就立了一“功”。

  武则天做皇帝时,最好符瑞图谶。她声称有人从水中得到一个石函,里面有玉册一本,上刻12字铭文,众人都不认得,便请义净辨识。出家人不可妄语,但又深知“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义净最终决定“不负圣望”,译曰“天册神皇万岁,忠辅圣母长安”,与武则天演了一出“君权天授”的双簧戏。同年五月,武则天下诏书再次褒答义净。借着义净读出的玉册上的这段文字,证圣元年九月,武则天改元为“天册万岁”。

  宗教遇上政治,各有所图,也就纠缠不清了。正如济南文史研究专家朋星博士所说的,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占有统治地位,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当上皇帝,这样篡夺的“头衔”,在儒家看来实属“大逆不道”。要坐稳女皇帝之位,就需要寻求意识形态的支持,而佛教中众生平等的理论给了武则天很好的支持。所以,武则天对和尚非常尊重。

  对义净来说,译经弘法,也必须得到皇帝的支持。此后,义净自设译场,翻译活动得到了朝廷和僧众的大力支持。先后在洛阳延福坊大福先寺、西京长安延康坊西明寺、东京福先寺、长安荐福寺等寺院翻译佛经,共译出《华严经》、《金光明最胜王》、《胜光天子》等经论107部,总共达428卷之多。

  “义净译经,坚持直译,在原文下加注说明,订正译音译义;在语译方面,区分俗语雅语,又常在意译汉字下标出四声和反切,以求得准确的发音。”朋星在研究中总结道。因译经卓有成就,义净被封为“三藏法师”。

  义净译述虽然遍历三藏,但专攻律部,这是受到他26岁时,在洛阳和长安游学生涯的影响。在那期间,佛教各派纷争,戒律松弛,受到儒道的双面夹击,渐现颓势。受慧智禅师的影响,义净认为“戒律乃我佛之根本,亦为我等安身立命之所在”。因此,正本清源,考察印度的戒律成为义净取经的重点,希望用印度“正统”的典范,纠正中国佛教的“偏误”。

  “取经回来的人多少都会有点理想主义。”陈坚说,义净确实想把印度的东西介绍到中国,让中国的僧徒更加严格,改变佛教鱼龙混杂的现状。“但佛教中国化发展到唐朝时已经成熟,可以摆脱印度的影响,义净想借助印度的戒律改革,当然会力不从心,要对抗当时整个中国的佛教潮流,难度太大,也不现实。”他为达到规范戒律的初衷,义净在少林寺建立“戒坛”,但还是难以推行。

  落寞史册谁凭吊?

  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七日,义净在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圆寂,享年七十有九。

  无论是生前的备极荣宠,还是死后的历史评价,无论是取经的艰难过程,还是译经的丰硕成果,作为出国游历20余年的元老“海归派”,义净都是当之无愧的佛门龙象。但我们不禁要问,为何玄奘有着更高的知名度,为何两人在后世俗众心目中的地位有着天壤之别?

  陈坚分析认为,《唐史》有载,“武后革命,流毒海内”,肃清武后流毒的运动一直持续到北宋。这样一来,导致“武则天支持过的人和宗派,之后都没有很好的命运,名声也为其所牵累”,备受武后推崇的义净法师自然也难逃厄运。因此,有关义净法师的记载,很有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后世销毁的。

  而之所以玄奘能被世人铭记,主要缘于《西游记》的普及。作为通俗的文艺作品,《西游记》具有家喻户晓的影响力,通过小说的渲染,玄奘从佛教高高在上的经典人物变为一名普通人,这使得他在世俗中的认知度极高,自明代后一直深入人心。朋星也表示:“义净也是唐三藏,但是后来《西游记》一写,‘三藏’这个称呼就被狭义化了,大家认为专指玄奘。”

  此外,中国人凡事都推崇“第一人”,玄奘作为唐朝取经第一人,首先在名声上就有很大的优势。加之赶上贞观之治这样一个让人艳羡、交口称赞的年代,时势造英雄,玄奘跟着唐太宗也“沾了光”。

  但从佛学角度讲,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义净没有仅仅停留在玄奘翻译“束之高阁”的佛家经典上,而是补充了玄奘翻译唯识学的一些不足,还注重对现实佛教理论和戒律的考量和重塑。相比玄奘,义净的思想更有现实的关怀。

  “义净在印度待的时间比玄奘还长。玄奘一路得到多国皇帝的接待,但除了译经以外,只留下一个口述并由弟子记录写下的《大唐西域记》。”陈坚提到,义净的两部著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都是自己亲手写下的心血结晶,对中印文化交流、佛教文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现在的角度看,用戒律规范人们一些细节上的行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比如闯红灯,乱扔垃圾等等。”陈坚认为,佛教界为追求觉悟打破戒律、不拘小节只是一个方面。佛教里一个讲境界,一个讲戒律,境界高了不能把戒律破了。不论是古时的农业社会,还是现今的工业社会,都需要戒律的规范和驯养。戒律的精神,便是遵守规范的精神,义净的当代精神仍然值得探寻。

  其实,在探险、求法、翻译,著述等诸方面,义净正是继法显、玄奘之后最有贡献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东晋法显大师和唐代的玄奘并称为“三大求法高僧”,又与后秦时代的鸠摩罗什、梁朝真谛大师和玄奘并称为“四大译经家”,其著作被译为法、英、日等国文字。

  一代“英雄”不应落寞史册,义净值得世人去凭吊,去铭记。2011年,济南长清张夏镇通明山,苍松翠柏之间,一座庄严宏伟的寺院在此落成,取名义净寺,为的就是纪念这位渐渐被世人遗忘的佛学大师。晨钟暮鼓,佛乐声声,香云缭绕,穿越千年,义净孤行的背影似乎仍然可辨……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